新闻中心

概括近代英国股票发行的原因

概括近代英国股票发行的原因

近代英国的金融发展.doc - 豆丁网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分享于2012-10-22 19:37

暂无简介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推荐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百度安全验证

问题反馈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投资者教育基地频道-金融界

>

>

> 正文

  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荷兰,时间是1602年。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更没有独立的

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

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综合交易所里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纪后半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在伦敦得到了飞跃发展。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公司的股票。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中,股票经济商正式组织了第一个

所,即当今伦敦交易所的前身,这就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1802年伦敦交易所新大厦落成开业,当时在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主要是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其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镑,为了应付债券,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

,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

票。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

又涨到每股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在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然而当时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

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 Bubble 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

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

革命。

  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股票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这期间由于产业革命取得成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厂”。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英国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1830-1840年代发展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强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投资以及银行、

等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后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共有22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进入了50年代,伦敦证券市场再次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因为被称之为“商人银行”(Merchant

nk)的英国式证

的活跃,广泛地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证券等加入了交易对象,从而为确立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中有80%是海外证券。因此,伦敦与其说是因为国内产业资本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还不如说是作为海外资本的市场不断扩充而逐渐地扩大起来的。

  与此成为对照的是,美国证券市场首先是为了开发运河、铁道等国内产业基础而坚实地发展起来的。提到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可能大家都会自然地联想起华尔街,其实美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当时费城不但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则是1653年前后荷兰殖民者们作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顿岛的南部划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来的。伴随着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华尔街也开始逐步繁荣,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们所汇集的咖啡馆也不断地增加。最初交易者们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进行买卖,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上升的热潮所支撑着的证券交易量不断地增加,还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时间,同时也出现了刊登着交易价格波动状况的报纸。

  由于市场交易混乱与竞争无序,1792年,当时交易量最大的24位经纪商经过秘密协商,制定出了停止不当竞争,只在24人之间进行证券买卖交易,最低手续费为0.25%,每日在

下聚会交易等正式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这成为美国最早的股票市场,也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这些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并定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至此一个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基本形成。1863年,“纽约证券交易会”易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浪潮为证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发展水陆运输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为了筹集道路、桥梁、运河等土木事业的资金,美国发行了联邦债券、州政府债券、民间事业债券、股票等,使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当时市场上最热门的股票就是伊利运河公司的股票。紧跟在运河热之后的交易热点是铁道股票热。Mohawk&;Hudson铁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铁道股票,其交易从1830年就开始了。之后铁道股票的上市持续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买卖交易更加活跃。这种情形一直持续直到1837年股价暴跌,其后5年左右华尔街一直是处在一种非常低迷的状态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间,电报的发明与建设,加利福尼亚的

开采热(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对墨西哥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景气扩大,再次唤醒了美国的经济活力,证券市场也开始逐渐地活跃起来了。其所交易的证券从以铁道股票为中心,逐步扩大到了包含

、运河股票等,股票数量与交易量都明显地增加,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剧地增加了。1865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中断了的铁道建设再度开始继续,经济也开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股票市场走强,美国进入“飞扬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

上升了468%。那时人们可以进行保证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证金融资购买股票,而股市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保证金交易的数量,到1929年10月初,经纪人贷款总额激增至68亿美元的顶峰,比1928年1月的38亿美元高出约80%。

  1929年7月,

将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8月到达顶峰后疲态初露,商品批发价格出现了下降,个人收入和工业产值开始停止增长。但市场对此视而不见,终于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牛市后

从9月3日的386.1点开始掉头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爆发了,单日下跌达18.5%,美国股市由此进入漫长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与股灾前相比,美国

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大

欧文・费雪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其后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股市欣欣向荣,继续向上,走出了数轮持续十多年的超级大牛市。期间虽然经历了1973年石油危机、1987年股市崩盘、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公司财务丑闻等事件等,但美国证券市场依然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投资人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带来了

动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规模金融资产涉足

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道琼斯指数在突破万点之后继续奋发向上,至今已突破一万三千点关口。

英国历史_百度百科

马踏英伦: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

英伦晨曦:凯撒的不列颠战记与短暂征服

三维治港战役:中世纪法兰西对英国的最后征服尝试

这个英国人叫板罗马教廷,质疑基督真理,堪称欧洲宗教改革祖师爷

玛丽罗斯号:象征皇家海军崛起的英国王牌战舰

近代民间审计诞生在英国的原因|2014年|第六月|财会月刊(上)|审计园地|历年期刊|财会月刊

鲁清仿(博士)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近代英法两国产生股票泡沫的背景及影响,然后从政治基础、信息传播介质、信息受众范围三个方面分析了近代民间审计诞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的原因。

【关键词】股票泡沫   近代民间审计   诞生原因

审计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公元1720年,以南海公司主导的股票泡沫破灭导致对之进行的独立第三方审计揭开了近代审计的序幕,标志着近代审计在英国的诞生。在公元17世纪中期与18世纪初(公元1661 ~ 1721年之间),法国、英国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都是西欧殖民地强国。由于战乱与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无度,两者都遭受着巨额的国家公债与税源枯竭的财政危机,为解决财政危机,英国与法国采取了相似的激进的经济政策,这样在同一年(1720年)导致了法国“密西西比泡沫”的破灭与英国“南海泡沫”的破灭。本文根据相似的泡沫破灭给两国带来的相似的不利影响,分析近代民间审计为什么诞生在英国而没有诞生在法国的原因。

一、相似的逻辑,相似的泡沫

1. 法国密西西比股票泡沫形成背景。公元1653年,英法联军经过近二十三年的战争击败荷兰,取得了荷兰在美洲、亚洲的部分殖民地以及相关航道航行的权利。这样,英国与法国成为西欧最强的两个殖民地国家。公元1661 ~ 1715年期间,路易十四执政法国。由于路易十四穷兵黩武,法国常年陷于与英国等国家的战争,军费开支巨大,加上国内政治腐败堕落,王侯将相奢侈无度,政府欠下巨额的公债。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年仅七岁的路易十五即位,奥尔良公爵摄政。在其摄政初期,法国政府公债远比英国庞大,达到28亿法郎,相当于当年法国财政收入的26倍,法国政府实质上已破产。

奥尔良公爵急于拯救法国经济,以免财政危机演化成政治危机,他启用民间经济学家约翰·劳的金融计划以解决政府公债。该金融计划的核心是:当一国的就业不充分时,可以增加货币发行;通过货币发行在保持物价不上涨的前提下增加就业与国民产出,一旦国民产出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增加,从而促进就业与国民产出,如此循环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此金融理论的诱惑下,奥尔良公爵于1717年批准了约翰·劳成立私人银行——通用银行(第二年更名为皇家银行)。在该银行成立的最初三年,由于货币发行适度且有贵金属作为担保,法国经济迅速恢复。随着银行发行的货币量越来越大,在约翰·劳的建议下成立法国印度公司(后称密西西比公司),主要在北美洲进行经营与掠夺以弥补货币发行所需的贵金属。后来,法国印度公司被法国皇室不断授权与合并,于1719年成为法国最大的股份公司。该公司成立以后,公司董事会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经营与掠夺上,而是想方设法发行股票,然后将收入用于偿还公债与挥霍。随着股票的每一次增发,皇家银行也随之大量发行货币。同时,约翰·劳通过散布关于密西西比公司经营的各类利好消息,刺激人们疯抢密西西比股票,这样使得密西西比股票在短短六个月内从116法郎/股上涨到9 000法郎/股。

2. 英国南海公司泡沫形成背景。自1688年“光荣革命”胜利后直至1720年,威廉三世、安妮以及乔治一世相继成为英国的国王。同样,由于连年战事与王室的奢侈挥霍,英国也遭受了公债的巨大压力。

南海公司于1711年在英国皇室特许授权下成立,特许授权规定南海公司只能在南美洲区域经营且具有交通与对外贸易的专属权,其股东是时任英国皇室财政大臣的罗伯特·哈里,主管是约翰·布伦特(前刀锋公司主管),公司董事成员中的三分之一具有显赫政府职务,如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罗伯特·本森等,但是这些董事成员没有一位到过南美洲,更别说具有南美洲经营的经验。南海公司成立的初衷旨在通过掠夺秘鲁、墨西哥等南美洲地区的财富来缓解英国政府公债压力。但是由于南美洲地域当时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南海公司在成立初期及以后近十年的期间,对南美洲的经营很惨淡,因此,南海公司的股价也波澜不惊,表现平平。到1715年底,乔治一世继位,英国由托利党转为由辉格党执政(由托利党主导的南海公司,在布伦特的精心操控下转为了由辉格党主导,且乔治一世成为公司的股东),此时英国公债进一步沉重。到了1719年,天时、人和的天平转向了南海公司。在布伦特处心积虑的策划下以及接受巨额贿赂的财政大臣艾思拉比与邮政大臣克莱格斯父子在上下议会的游说下,南海公司成功接手了英国政府债务,成为继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后掌控英国政府债务的三大金融机构之一。南海公司接手英国政府债务计划实质上是布伦特复制了1719年法国的约翰·劳的金融计划,使该金融计划在英国复制式实施。

3. 英法两国股票泡沫的形成。从1719年约翰·劳金融计划的实施直至1720年“密西西比泡沫”破灭之前,短短半年,密西西比股票从最初的116.1法郎/股疯涨到9 000法郎/股。即使这样,在股票泡沫破灭之前,贵族、主教、商人以及小市民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抢购股票。约翰·劳也因此被法国皇室授予公爵称号。

近似的疯狂也在英国上演。1720年1月南海计划被提交到议会讨论时,南海公司股价不到120英镑/股,而到计划通过以及新闻媒介对其各类经营计划盲目报道时,即1720年底,南海公司股价已达1 100英镑/股。在南海公司股价上涨的示范下,全民炒股,整个伦敦股票市场所有的股票(已近200只)价格上涨幅度最小800%,而最大的高达6 000%。       

二、相似的悲剧,迥异的查处方式

相继发生在法国、英国的股票泡沫破灭,给各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各自政府也调查、处置了始作俑者。

1.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破灭的悲剧及查处。不到两月,密西西比股价从9 000法郎/股下跌到不足1 000法郎/股,比股价下跌更厉害的是皇家银行发行的货币,直至停止使用发行的货币。这标志着法国皇家银行的破产与法国金融系统的崩溃。

于是,整个巴黎陷于一片恐慌、愤怒之中,街头暴力事件激增。奥尔良公爵为稳定社会,把约翰·劳驱离了法国。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给君主专制的法国带来的伤害只能留给时间的手慢慢抚慰。

2. 英国“南海泡沫”破灭的悲剧及查处。南海公司的股价也如过山车般,不到八个月价格攀升到1 100英镑,随之三个月又跌回到120英镑的起点。尽管“南海泡沫”破灭对英国的金融及财政的影响不及法国深重,但是对英国社会稳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国。新闻媒介在股价上升时兴风作浪,在股价严重下挫时推波助澜,煽动着英国各个城市市民每一根绷紧的神经。股价的骤跌使满怀憧憬的股民陷入无尽的懊悔与愤怒,撼动着英国社会稳定的根基。英国议会紧急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南海事件。1721年初,查尔斯·斯奈尔向议会递交了调查报告,英国国王与议会依据该报告对重大责任人进行了批捕与查处。

特别委员会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南海公司进行调查,以及独立的第三方依据调查结果出具调查报告,标志着近代民间审计在英国的诞生。

三、近代民间审计诞生在英国的原因

尽管英法两国都是近代殖民地强国,但是民间审计的诞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与物质条件。对比近代英法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英国具备了近代民间审计产生的条件,而法国不具备。

1. 君主立宪制是近代民间审计产生的政治基础。已故杨时展教授在给文硕院长《世界审计史》作的序中指出: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尽管英国“光荣革命”形成“议会至上”的民主政治体制与现代民主政治具有较大差异性,但是其对民间审计的诞生至关重要。在1688年以前,英国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租税沉重,庇护天主教打击新教,“圈地运动”导致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在1640年爆发了以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近50年的内战,于1688年资产阶级政党最终以政变的形式通过了《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议会成为英国唯一立法机构与征税机构,国王被剥夺了组织法庭、军队及干涉议会等权利,但是国王仍在政治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下议会的建立与议员在一定范围内的普选以及对国王权利的限制,这样,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英国建立了。

在1794年“法国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之前,法国一直是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封建等级、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厉的行会保护制度、对君王的绝对服从,这样的政治气候只能产生为皇家服务的对下级进行监督的国家审计而不能产生民间审计。

职业会计师查尔斯·斯奈尔接受特别委员会的委托,对南海公司进行独立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此事件标志着近代民间审计在英国揭开了序幕。然而,它与近代国家审计存在两点差异性:第一是调查者独立于双方;第二是被调查者不是调查者的下级。这两项差异是近代民间审计诞生的前提条件。

2. 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信息的可鉴证性是近代民间审计产生的物质基础。“南海泡沫”破灭导致英国各个城市的市民对议会与国王的严重不信任与愤怒,为避免社会危机,议会与国王聘请知名的独立第三方职业会计师进行调查以增强调查结果的可信性。审计的本质是一种增强除责任方以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鉴证业务。

(1)变化的英国社会阶层结构以及狂热的全民投机性。农奴制的废除以及自13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广大农民成为手工业者。行会制度的削弱使大批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破产。这些失去生产资料的人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中下层居民。在“南海泡沫”日益膨胀的进程中,南海公司为了尽可能地卖出股票,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吸引中下层居民参与“饕餮盛宴”,而对上层贵族则提前销售股票或贿赂,这样形成了英国“全民炒股”的盛况,一旦股票泡沫破灭,就造成了全民灾难。而在法国,土地封建所有制以及行会的严格管制,使得工业化进程缓慢,由此没有形成“全民炒股”。“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只是对巴黎以及整个法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并没有危及社会稳定。

(2)信息不对称、纸质传播介质及信息的可鉴证性。在英国,纸质新闻媒介在泡沫破灭前后推波助澜。在泡沫形成初期,掮客与股票发行人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雇佣新闻媒介作为鼓吹手,鼓吹各个股份公司的经营计划,刺激市民的投机性;在泡沫破灭之后,新闻媒介又群情激奋,煽动悲情,引起社会暴力事件,危及社会稳定。而在法国,关于股票的各类消息主要是通过咖啡馆内人与人之间口头直接传播,由此限制了各类消息传播的范围。

对比英国与法国,新闻媒介对信息预期使用者的影响范围、使用者的心态以及事后对信息的可鉴证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两次股票泡沫破灭带来的制度缺陷反思客观上对民间审计产生了需求。英国伦敦证券市场在17世纪末经历了第一次股票泡沫破灭,1690年有93家股份公司的股票进行买卖,而到了1698年由于公司倒闭,只剩下20只股票进行买卖。30年以后,相似的疯狂再次发生。在1720年,可供买卖的股票数量猛增到200家,但是在“南海泡沫”破灭以后的1721年股票数量锐减到8只。

不足30年,英国经历了两次股票泡沫破灭的打击,期间英国政府也颁布一些法案以规范股份公司的设立与交易,但效果并不显著,且第二次比第一次对英国的打击更为严重。

综观英国近代大型股份公司的设立,几乎每一个股份公司的股东中都有英国王室成员。然而,股票发行以后,进行股票炒作的是广大中小股民。所以当泡沫破灭以后,各个城市的市民也即广大中小股民客观上就对议会与国王产生了不信任,第三方独立调查也就产生了,这样就为近代民间审计在英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注】本文系河南省财政厅2013年项目“河南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文硕.世界审计史.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近代英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 豆丁网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分享于2014-06-30 00:55

近代英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与启示英国,启示,历史,英国银行,银行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与启示,发展,英国和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推荐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试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 豆丁网

您已经超出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购买吧!

分享于2020-10-29 20:06

暂无简介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推荐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