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孙振虎 欧阳赵岚
【内容提要】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的重要基础。我国媒体在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上尚存在议程设置能力弱、传播内容单一、叙事视角局限、传播渠道闭塞等问题,对西方媒体的质疑和猜忌回应不足。聚焦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的问题,应围绕建设“文化奥运”、突破话语模式、坚持人文观念、利用自有平台等,从跨文化的传播思维入手,强调观念的理解与认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彰显北京冬奥会对于体育、文化、人类活动等层面不可颠覆的价值。
【关键词】冬奥会 对外传播 议程设置 文化交流
奥运会是世界给予一个国家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使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成长。自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坚持严格防控,即便冬奥会的筹备与宣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始终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准备工作,从竞赛场馆建设、场馆测试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中国一直坚守对世界人民的申奥承诺。
然而西方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宣传却呈现两种现象,一是完全不予报道,削弱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二是以疫情为由,引导负面舆论打压中国。面对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偏见,我们的媒体需要在对外传播中扮演好国家利益捍卫者、国家形象塑造者以及国际环境话语新秩序推动者的多重角色,不只要关注媒体对外传播的效果达成,更要注重实现思想或观念落地,重视传播受众在接收文本信息后产生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
本文聚焦北京冬奥会的对外传播问题和对策,将冬奥会对外传播的研究置于文化传播的讨论空间,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目前我国媒体对于2022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促进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的新思路?面对北京冬奥会的宝贵机遇,如何让中国理念和价值得到更充分的理解与认同?
一、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展示我国国家形象和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机遇,是当下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点。近半年来国内媒体关于北京冬奥会的对外报道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贫瘠、传播渠道闭塞、叙事视角单一等方面。在当前全球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中,中国的信息在场比例虽得到有效提升,但对外传播的内容与受众的信息需求和价值观并不十分吻合。①
1.传播内容贫瘠,缺乏文化交流
目前,国内媒体所发布的有关2022北京冬奥会的视频大多聚焦冬奥场馆建设和奥运测试等方面,内容单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难以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为例,其优兔平台发布的有关北京冬奥会的视频数量仅8条,最近的一条视频发布于2021年4月,推特平台发布的相关推文大多也仅关注了冬奥会场馆建设和赛前测试等内容,转发、点赞、评论数极少,传播效果不佳。中国媒体对于西方媒体将冬奥会政治化的片面说辞和歪曲报道少有及时的解释说明,信息的匮乏和舆论的复杂导致外国受众依循旧的逻辑来理解今日中国,而无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2.“荣誉至上”倾向,难以激发共鸣
我国媒体以对内宣传中“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逻辑架构对外传播的叙事框架,这与处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的西方世界所形成的个性化叙事框架格格不入。②北京冬奥会是中国经济飞跃、深耕生态环保和科技创新的成果,代表着国家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包括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核的传达。而目前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局限于现象宣传和宏观叙事,对外宣传总是与国家荣誉相对应,容易让外国受众误解为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根据优兔平台官方新媒体账号“Beijing2022”发布的视频,其主题几乎围绕场馆建设、赛道测试以及荣誉回顾,这些视频营造了一种“荣誉至上”的氛围,难以引发国外受众好感,容易导致舆论失序。
3.传播渠道闭塞,内容触达率低
从海外社交平台传播格局来看,“西强东弱”的局面尚未改变,西方媒体在国际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影响力远大于中国媒体,我们对海外社交平台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足,传播渠道相对闭塞,内容触达率较低。根据FortuneLords公布的2021年最新数据,全球使用优兔的人数已经超过13亿,每天有超过3000万的访客,有近50亿的视频在优兔上被观看。③就北京冬奥会海外传播而言,优兔平台仅CGTN、CGTN SportScene、Beijing2022等少量账号在进行宣传,但播放量和评赞数不可观,传播效果差。作为中国自有的海外社交平台TikTok,其有关北京冬奥会的短视频也大多由海外受众(主要是冬奥会运动员和粉丝等)自发编辑制作,中国的媒体和用户鲜有发声,宣传呈现低迷势态。
二、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的新思路
好的国家形象是对国内外受众产生吸引力与影响力的前提与基础。④北京冬奥会的召开已进入倒计时,面对国外紧张混乱的舆论形式,中国媒体亟需加强北京冬奥会的对外传播建设,加强议题管理和设置,跨越文化壁垒和隔膜,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1.兼顾民族性与共同性,办好“文化奥运”
冬奥会是国际体育盛会,象征和平、团结与进步。无论东西方, 冰雪体育竞技不只是一种运动形式, 更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它所展现的内在特质和文化价值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不同区域人们的智慧和追求,⑤成为一场跨越地域、种族和语言的对话。东京奥运会文化传播相对失利,问题在于未能将具有独特民族基因的文化符号以全球观众共享共通的形式推广开来,走入了“民族文化圈地自萌”的怪圈,难以被不同语境认可和理解,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北京冬奥会的对外传播活动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沟通和建立起不同文化的交往与互动。虽然冬奥会的场馆设计、理念标志展现了许多中国元素,但因为文化折扣的存在,海外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或视频内容理解文化符号,对于冬奥会对外传播效果必然产生影响。
因此要从内容入手, 聚焦具有文化接近性的主题层面进行内容生产,寻找共通价值。可参考TikTok视频主augustnumbat发布的一则有关冬奥会吉祥物的视频,该视频以集锦的形式展现了历年来冬奥会吉祥物的变化与不同,播放量和点赞数分别达到230万、3万人次,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普,辅以生动趣味的解说,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北京冬奥会。
此外,需要拓宽传播视野,深谙传播语境,重视对精彩故事的挖掘和报道,尤其是展现体育项目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张力,凭借独特的内容吸引受众,激发兴趣和思考,进而提升对北京冬奥会的整体关注度。明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原则,采用具有最大通约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注重传统、现代与未来的统一性,克服文化交流认知误差,兼顾民族性与普适性,让世界各国人民亲身体验中国对于冬奥冰雪竞技文化的人性化、自然化表达,感受“文化奥运”的魅力与特色。
2.突破话语表达圈层,主动设置议题
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效力建设,视界不能局限于传播中国自身。我们作为一个大国,需要给国际社会提供一个理解世界的传播选项, 让国际受众愿意将中国媒体的传播作为理解世界的一个基本选项。⑥研究显示,2008北京奥运会对外传播的事实议题(场馆建设、道路交通、吉祥物开发等)在传播总量和频度上全面压倒了价值议题(人文奥运的内涵、奥运精神的共同价值等)。⑦中国媒体要思考的是,如何吸取2008北京奥运会对外传播的经驗和教训,借助2022北京冬奥会表达好自身诉求,打破西方媒体的滤镜和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完整认知,为北京冬奥会造就一个“价值层面不可颠覆的理由”。
2021年,我国不乏成功的对外传播案例。自云南象群躺平照片意外“走红”开始,主流媒体对云南大象迁移的报道引入了大量新奇性和趣味性的话题,央视频开设云南野生象群迁移满直播、CGTN发布多个大象进村短视频……我国的大象报道被BBC、CNN、法国24台、日本NHK等75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频道以及网络新媒体平台采用,G7国家的媒体数量占比达73%,G20国家的媒体数量占比达81%。有学者称这是“美国三年来报道中国最温馨可爱的新闻”。大象迁移的话题被放大到中国的绿色环保和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以及中国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智慧通过媒介传递给世界,引发全球媒体的报道和关注。云南大象迁移这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包含了社交媒体时代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即主动设置议题,大胆突破话语表达圈层。
北京冬奥会的对外传播也应当在形式上引入新尝试,增加趣味性和奇观性的表达,促进世界人民在信息交流活动中的共同认知、情感共鸣和互动行为。北京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跳台滑雪的S形赛道的造型是从如意、玉佩、飘带等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元素中确定而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是以熊猫和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这些拟人化的元素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丰富的形式、智慧的内涵以及多彩的风格。对外传播要从这些更有价值的议题入手,将意识形态层面的宏大叙事转向文化、冰雪运动和体育赛事本身等微观话题,努力构建“可沟通的中国”国家形象,充分展现和谐、文明、包容、进步的大国胸怀。
3.坚持人文观念导向,防止舆论失序
德国著名汉学家罗梅君(梅希特希尔德·洛伊特纳)表示,西方智库和媒体等力量近年来不断在背后推动污名化中国形象,⑧几乎每篇报纸都在谈论中国,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总会与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溯源、新疆、西藏、台湾、南海等话题联系起来。部分西方政客和媒体不断设置议程,将北京冬奥会政治化,鼓吹阻止其运动员参赛,颠覆中国国家形象,将中国塑造为一种现实的威胁,借冬奥会的舆论向中国施压,导致海外平台不断涌现关于北京能否顺利举办此次冬奥会的猜测。
政治在体育竞技场域的过度介入,意识形态的博弈和对抗,对于世界各国的交往无疑是种伤害。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之际,俄罗斯颁布了一项涉嫌歧视同性恋的法案,《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迅速介入报道,批评其悖逆开放包容的奥运精神。⑨俄罗斯政府为维护奥运场馆周边秩序,对流浪狗“赶尽杀绝”的做法,也被西方媒体批判缺乏人道主义。
当下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应当以人文主义为导向。在关于冬奥会赛事报道的议程设置上,从竞赛体验、服务体验等多角度展现北京冬奥会提倡的“以运动员为中心”的规划理念,引导国内外媒体关注运动员身心健康,以人文关怀感染世界观众。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歪曲仍未改变,我们要意识到北京冬奥会可能再次成为西方媒体污名化中国的工具,要减轻对外传播的政治色彩,将传播视角引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中国多年来对体育竞技和健康生活的倡导与坚持,宣扬兼容并蓄的人类共同价值观。
4.充分利用自有平台,增强传播渗透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基于短视频的呈现形式吸引了诸多传统媒体入局,在对外传播领域成为一种破界的逻辑,是一种路径和表达的创新。TikTok、Kwai等源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短视频平台在海外市场推出,从“借船出海”到引领内容生产类型变革,来源于民众的短视频叙事在突出完整而多元的中国形象方面呈现出重要价值,草根性、平民化的特征吸引了大量受众自主创作短视频,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我们在对外传播上受制于人的局面,也为中国媒体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迎来了宝贵机会。
《华盛顿邮报》的开发团队发现,TikTok让新闻展现出更加人性化的一面,从而能够帮助年轻受众重建对主流媒体的信任。⑩TikTok虽是自有平台,但对于那些传播经验丰富以及用户附着性与参与度高的西方媒体来说,掌握其运作模式和文化内核并不难,正如《华盛顿邮报》的视频编辑戴夫·乔根森(Dave Jorgenson)所说,“拥抱文化尤为重要”11,趣味性、垂直化的内容生产让诸如《每日邮报》、BBC这样的西方权威媒体看到了短视频传播的潜力,纷纷投身于短视频红海。2021年3月,优兔旗下的短视频平台Shorts上线,对标TikTok竞争短视频市场,Shorts鼓励生产者做内容的快速曝光及粉丝互动等不同操作,引发病毒式传播,最大程度地争夺流量和用户。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传播形势,将中国故事和国家形象通过TikTok等内容平台投向海外社交媒体受众是关键。主流媒体和自媒体齐发力,持续挖掘海外受众对中国传统及现代文化中的兴趣亮点,例如长城、颐和园等古都形象标识,寻找兼具独特和创意的形式,打造中国专属的“冬奥视觉IP”,增强冬奥文化符号的感召力和传播力,培养海外受众对于北京冬奥传播内容的兴趣和黏性。其次,策划北京冬奥会相关的趣味话题,吸引网红博主助力舆论引导,通过主题的集中展示,以软传播的形式增强冬奥会的渗透力,展现可视化的中国形象,保证北京冬奥会在海外传播的持续性和关注度。
5.矫正刻板印象、促进身份认同
偏见会在人们心中形成难以逾越的高山,而讲好故事是将偏见尽可能降低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外传播的核心命脉。面对西方舆论对中国新疆的种种偏见和误读,CGTN推出纪录片《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将政府帮扶与个人奋斗、新疆发展与内地联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景象展现给国外受众,驳斥了西方所谓新疆“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谬论。北京冬奥会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偏见和刻板印象仍占据主导地位,难以形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形象认同,因此要直面全球对话与对抗,及时修正、矫正国际舆论场中那些被掩饰和扭曲的信息,推动构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身份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传播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同时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作为提升中国话语权的有力实践,北京冬奥会提供了一个世界文明互鉴的舞台,为中国带来和平对话与合作的宝贵机会。奥林匹克体育运动所传递的“尊重、友谊、对话、宽容、公平、团结、和平”的价值观,其使命和责任与中国所构建的
理念不谋而合,做好北京冬奥会的对外传播有助于塑造中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大国角色。
要主动参与西方媒体的议题叙事,回应全球受众的普遍关切,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中国立場,彰显冬奥会的精神内核及世界意义。全面推广冰雪文化和体育竞技文化,在交往中寻求共识,突出北京冬奥会作为文化交流场域的价值。传递传播健康知识,讲述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智慧,建构书写中国国家形象。面向新时代新发展,积极扩展海外舆论阵地,丰富冬奥会对外传播的内容,让中国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变成更具魅力的传播素材,凸显北京冬奥会增进和平、促进融合的信心与能力。
孙振虎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赵岚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张毓强,黄姗:《中国国际传播中的信息生产、信息在场与沟通达成》,《对外传播》,2019年第8期,第61-64页。
②郭晴,杨茜:《使命、机遇与挑战:对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思考》,《体育科学》,2020年第11期,第3-9页。
③Danny Donchev,Mind Blowing YouTube Facts, Figures and Statistics-2021,https://fortunelords.com/youtube-statistics/.
④刘东锋:《冬奥会对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体育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17-25页。
⑤崔乐泉,张红霞:《从传统冰雪到冬奥文化: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体育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7-16页。
⑥任孟山:《国际传播的路径逻辑:从能力到效力》,《对外传播》,2017年第1期,第42-43页。
⑦胡百精:《权力话语、意义输出与国家公共关系的基本问题——从北京奥运会、拉萨“3·14”事件看中国国家公关战略的建构》,《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5期,第14-18页。
⑧《德国汉学家揭露:西方媒体抹黑中国有哪些套路》,参考消息,http://www. cankaoxiaoxi.com/china/20211007/2455881.shtml.
⑨胡百精,安若辰:《认知落差、媒体叙事与冬奥会的全球想象》,《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31-38页。
⑩张建中,萨费尔·卡里姆,朱莉娅·布厄斯汀:《抖音海外版TikTok的国际扩张》,《青年记者》,2020年第7期,第82-83页。
11Katie Pellico,“How the Washington Post uses TikTok to engage with its audience.”CNN Business,Nov 9th,2019.
责编:谭震
标签:
新时代中国企业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创新思考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北京思考
如何在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中优化女性叙事
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路径与策略创新
可信、可爱、可敬: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形象的多维建构
奥运会对国家形象的建构逻辑与整合策略
西班牙新闻传播业的现代化历程及其启示
交流与互鉴:文明视域下的全球传播新格局
特别声明
联系我们
合作或投稿可通过如下方式:
QQ:136903321
微博:暂无
微信:暂无
关注我们
2022-02-05 20:28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人民网冬奥报道组 摄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人民网冬奥报道组 摄
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点燃。人民网冬奥报道组 摄
山区孩子演唱奥林匹克会歌。人民网冬奥报道组 摄
澎湃新闻APP下载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299号
2018年平昌冬奥会报道中,新华社推出《全景看冬奥 这里是平昌》融媒体创意产品,通过对平昌冬奥会的时空信息进行3D重建,有机融合全景呈现、音视频渲染、个性化海报定制和互动分享等多种报道要素,为全景产品一次采集多维加工和社交化传播,积累了经验,为新媒体产品集成探索了新路径。
全景 奥运报道 社交传播 冬奥报道 新华社
□ 文/周继坚 王妤心泓
2018年平昌冬奥会报道中,新华社推出《全景看冬奥 这里是平昌》融媒体创意产品,通过全景展示、订制海报,带网民身临其境看冬奥,进行互动体验。统计显示,该产品访问量接近600万,网民参与订制“我的冬奥照”10万人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该报道“令人耳目一新”,产品同时在平昌冬奥会志愿者当中广泛传播。
作为全景产品的姊妹篇,新华社推出的《新华社独家航拍:飞越平昌,带你换个姿势看冬奥》当日访问量达到1500万,也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新华社冬奥全景新媒体产品通过对平昌冬奥会的时空信息进行3D重建,有机融合全景呈现、音视频渲染、个性化海报定制和互动分享等多种报道要素,为全景产品一次采集多维加工和社交化传播,积累了经验,为新媒体产品集成探索了新路径,呈现出三方面特点。
尽最大可能向受众呈现新闻现场,一直是媒体和媒体人的不懈追求。《全景看冬奥 这里是平昌》融媒体创意产品以全景呈现平昌冬奥比赛场馆区为载体,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平昌冬奥会场馆区的全景影像,让网民拥有新颖、友好的用户体验,带给网民立体鸟瞰的整体感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除此之外,全景拍摄获取所有冬奥场馆内部影像,场景切换流畅、操作简便,让网民“进入场馆”清晰观看场馆内部全貌,身临其境地感受场馆细节。
全景产品搭载冬奥音乐、航拍视频、VR、平面地图等多媒体呈现形式,以及“我的冬奥照”海报分享。全景产品页自动播放冬奥主题音乐,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带入激动人心的冬奥时刻。航拍视频《新华社独家航拍:飞越平昌,带你换个姿势看冬奥》拍摄平昌山脉场馆群、奥林匹克滑行中心、阿尔卑西亚越野滑雪中心等场地的外景,通过远景和特写结合,生动展现平昌冬奥场馆区高山、松林、雪道等独特景观。所有全景画面均实现VR呈现,用户点击图标可轻松进入不同场馆页面,通过重力感应或滑动屏幕,观看冬奥场馆的3D景象。
场馆页面还设置有“详情”链接,对应介绍相关比赛项目,延伸相关的新闻报道。平面地图则标注了平昌山脉场馆群和江陵海岸场馆群的位置,方便受众获取场馆群的地理位置信息。另外,在平面地图上点击场馆名称,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场馆的VR,方便网民更加直观、快捷地获取场馆地理位置和全景影像。
和以往全景产品不同的是,新华社《全景看冬奥 这里是平昌》走出单纯全景展示的传统模式,更像一个以全景为载体的新媒体报道专辑。这一集成展现形式打破新媒体终端通过专题列表式集纳多媒体稿件的传统形式,将多媒体元素和全媒体产品集中在一个全景产品中集中展示,形式更加新颖,为新媒体产品集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移动互联网时代,良好的互动体验和社交化传播是新媒体产品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全景看冬奥 这里是平昌》在产品中设计生成私人订制的冬奥海报,可在朋友圈互动分享,首次将全景产品和社交化传播结合起来。
和普通的脸部融合海报产品不同,冬奥海报场景融入感更强,对素材的要求也极高。根据相关技术公司提供的脸部融合技术参数标准,人脸融合素材的要求分为模板要求和脸部要求。模板要求对图格式、尺寸大小都有相应要求。冬奥海报的难点在于,素材脸部要求真人正脸,无抬头低头、无侧转、脸部轮廓与五官无遮挡、脸部光线平均、不露齿、无闭眼,以及脸部尽量位于图片中间位置。然而从冬奥图片素材来看,符合要求的很少。因为冬奥比赛多是速度型、冲击性的项目,很难获取符合上述技术指数要求的运动员静态面部影像。
为此,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多次调整海报模板设计,记者连续在前方采集不同场景的影像素材,最终提供10套成型模板,为私人订制“我的冬奥照”打下基础。同时反复协调相关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协同,为探索专业新闻机构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积累了经验。
社交传播的效果取决于产品能否引发网民的分享冲动,需要进行更具互动性和贴近性的设计。“我的冬奥照”具备较强的带入感,让网民足不出户即可与平昌冬奥会标志性场地生成合影,统计显示,共有10万网民参与“我的冬奥照”互动,并在朋友圈互动分享,增强了网民对冬季奥运会的了解和热情。
作为平昌冬奥会新闻报道中唯一的航拍和全景产品,《全景看冬奥 这里是平昌》的顺利推出得益于提前创意策划。2017年9月,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形成了全景产品的创意策划方案,同时联合新华社体育部、摄影部、亚太总分社等多部门协作,走访相关技术公司进行细致沟通,反复推演、数易其稿,最终将全景产品的创意集中在全景展示、海报分享两个板块。
产品开发过程中,素材的获取至为关键,平昌冬奥会场馆群远在海外,当地气温很低,是史上最冷的一届冬奥会。除了需要克服天气和地理的困难,和冬奥组委会、当地政府机构都需要高效沟通。经征得当地有关部门同意,新华社记者得以在2018年1月进入场馆群进行航拍,此时场馆均已基本竣工,又尚未封闭,打了一个漂亮的“时间差”。而其他媒体在临近开幕时申请拍摄,就已经来不及了。执行航拍任务的新华社亚太总分社记者曾有在越南航拍APEC会议全景的经验。此次产品素材的获取,记者克服了天气严寒、无人机只有15分钟续航等困难,到冰雪覆盖的雪地场馆进行拍摄。最惊险的一次,无人机差点飞不回来。
这些珍贵素材的获取,为全景产品的制作和独家航拍视频的推出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维包装、立体呈现。利用航拍素材,新华社在平昌冬奥会开幕前即推出航拍视频《新华社独家航拍:飞越平昌,带你换个姿势看冬奥》,在平昌冬奥会报道中先声夺人。从整体报道情况来看,新华社推出的航拍产品和全景产品,除了独家创意之外,更丰富了平昌冬奥的整体报道,从创意策划、素材采集再到生产制作,都将全景报道和互动体验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准。
值得总结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奥运报道也一直在不断进化。平昌冬奥会是新媒体时代的冬奥,新媒体与传统电视的地位已经同等重要,未来新媒体报道将会比传统电视更加重要。展望两年后的东京奥运会和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相信随着5G信息技术的应用,全景直播的优势也将日益凸显。如何继续在赛事报道中加强全景技术的应用和总结,是探索更高水准奥运新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分别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编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
扫描,分享朋友圈
奥运会的赞助费昂贵,赞助商在此期间的大部分收益都被用来支付这笔高昂的赞助费,因此国际奥委会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保障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价值和赞助商独享的市场营销权益。这也是为什么奥运会合作品牌可以发布任意经奥委会许可的广告和促销活动,而其他品牌或个人——即便是参赛运动员——也没有这一权利。
当然,动辄上亿的赞助费能不能赚回来是一回事,能够赞助得起奥运会本来就已经有很高的门槛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有哪些创意的营销活动吧!谁能更胜一筹成为营销典范,谁能在奥运营销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呢?大家自己判断吧!
自去年 1 月加入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计划后,阿里巴巴在今年1月30日首次启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奥运营销战役 “To the Greatness of Small”(相信小的伟大),以TVC形象片、广告投放、社交媒体互动、奥运展馆等进行全球范围的品牌形象传播活动。
这一系列广告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富有人性光辉的故事叙述与阿里巴巴一直以来“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及年轻人”的理念完美契合,毕竟,谁能拒绝一个小人物的真实又伟大的故事呢?
全球奥运会合作伙伴宝洁(Procter & Gamble) 在过去几届奥运会上的宣传一贯走心,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和切入点开展营销,表现十分亮眼。本届平昌冬奥会宝洁选择“Love Over Bias”(爱能超越偏见)为传播主题,短片《谢谢,妈妈》基于对奥运选手背后母亲所扮演的角色的深刻洞察,探讨女性的坚强力量,异常走心。宝洁全球设计官Phil Duncan表示,“宝洁致力于为大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并打造一个没有偏见,拥有平等代表权、平等话语权和平等机遇的世界。”
Visa对冬奥会和残奥会的总体赞助包括现场激活和新支付可穿戴设备,宣传短片以“刷新终点线”(Finding New Finish Lines)为创意主题,是这次赞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意灵感来源于奥运健儿把每一次终点当成一个新的起点来寻求新的突破,以实现他们的梦想。相信在接下来的一周里,“Anything I can do, I can do better”这首歌将一直萦绕在你的脑海,鼓舞着你不断突破自我!
欧米茄自1932年以来担任奥运会正式记时以来,见证了不计其数的“速度时刻”,有着悠久而辉煌的体育计时传统。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欧米茄第28次担负起这份光荣使命。品牌的电视和平面广告以“记录奥运梦想”为主题,同时还推出限量款的“平昌2018”奥林匹克系列腕表。
1928年,可口可乐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与奥林匹克结缘,至今已走过了90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奥运会最久的合作伙伴。在2018韩国平昌冬奥会上,可口可乐依旧没有缺席,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如支持奥运圣火传递,为奥运健儿提供“可乐”休息室,搭建拍照“立方体”和“取暖站”,供观众捕捉每个精彩瞬间并躲避寒冷,发布平昌冬奥会珍藏版可乐等等。此外,该公司还在首尔和江陵市安装了一台“巨型自动售货机”,该服务将持续至本月26日。
在电视广告上,品牌选择了韩国最受欢迎的演员Bogum Park和花样滑冰女王尤娜金(Yuna Kim)进行拍摄,以提高消费者对奥运会的认知度和兴趣。
随着麦当劳结束了与奥运会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外界对“奥运营销“和赞助协议的误解加深,认为国际奥运会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力。但有人退出,“补位选手”立马跟上,不论外界如何不看好,这场赞助费高达8000万美元的“奥运生意”依然是赞助商争抢的“香饽饽”。CNN Money援引前奥委会市场部长迈克尔·佩恩(Michael Payne)的话表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交易通常是稳定的和长期的。他例举了可口可乐、Visa、松下、三星和OMEGA等,并强调一些交易合约将持续到2028-2032年。
形势在变,营销也在变,我们仍然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东京和北京奥运会,不只是阿里巴巴,还会看到更多中国品牌的创意营销。
扫描,分享朋友圈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上海 静安区
万航渡路733创意中心
数英App扫一扫登录
关注微信,一起数字进行时
手机扫一扫,下载数英APP
手机扫一扫,下载数英APP
□ 本报记者 李伟 张楠 王世翔
跨越山海,相约冬奥。2022年北京冬奥会,大众日报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下功夫,将“融”字文章做足做好,守正创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以媒体融合发展为着力点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
“冬奥齐小鲁,一起向未来!大家好,我是大众日报的齐小鲁,今天开始在冬奥会北京新闻中心与大家一起聊冬奥。”
“齐小鲁”是大众日报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虚拟主持人,其报道内容涵盖赛事消息、精彩花絮、快评、深度报道等,全程、全景、全方位报道北京冬奥会。在大众日报冬奥报道约1.8亿次的点击中,重中之重就是“齐小鲁”系列。一时间,北京火了冰墩墩,山东争看“齐小鲁”。
“齐小鲁”很忙,在大众日报客户端《逐梦冰雪北京冬奥会特别报道》专题的五个栏目里,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在“冬奥进行时”栏目中,他是快播快讯和即时报道的播报员,告诉你谷爱凌又拿了金牌;在“雪蜡车导航”栏目中,他是介绍和预告冬奥会重要活动的预告员,告诉你“葱桶组合”为梦想而战;在“齐小鲁说冬奥”栏目中,他是冬奥重点活动和冬奥趣闻的讲解员,介绍为何冬奥会领奖要转场,苏翊鸣坡障夺牌打破欧美选手垄断。他是赛事时评、重点述评的评论员,论述盛世中国的自信气度。在“英雄榜”栏目中,他是山东和中国冰雪人物的讲述者,讲述“山东造”雪蜡车陪伴哈得斯逐梦冬奥;在“北京发布厅”栏目中,他是冬奥会最新赛况的发布员,发布“双奥之城”的骄人成绩。
为了让“齐小鲁”更加闪亮,展现大众日报新时代、新形象的AI代言人,团队在报道场景的台位上精心设计,与开设的栏目场景对接,融入山东元素、科技含量,借梯上楼,采写、制作并推出了一大批不同门类的新媒体产品,成为全国报道北京冬奥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骑着单车看“诗情画意的冬奥场馆”系列,从AI主播“齐小鲁”的视角,用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介绍诗情画意的冬奥场馆和背后的山东故事、山东元素。作品创造多维度跨时空场景体验,“冰立方”“冰丝带”“雪如意”“雪游龙”“雪飞天”“冰之帆”一系列场馆通过记者场馆内外联动,视听兼容,给用户带来多样的观感体验。
“骑着单车看冬奥”让体育新闻不再拘泥于传统赛事报道,不仅加强了对运动员及场馆的关注,还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这种通过主持人建立起来的“场”与“场”之间的连接,使读者能身临其境地观赏冬奥会比赛,场景式的传播模式大大拉近了冬奥会与受众的距离。
冬奥会赛事开始后,大众日报以中国雪蜡车为设计元素,推出了赛事预告节目“雪蜡车导航”,引起多家媒体转发。大家在关注赛事的时候,也记住了中国雪蜡车的形象。大众日报冬奥特派记者团队趁热打铁,在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报道的同时,开始向深度报道迈进,把中国雪蜡车跟运动员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经过多途径努力,冬奥会期间,雪蜡车与虚拟主持人“齐小鲁”一起出道,借势冰墩墩推广传播,持续为赛事导航,这些报道都让人印象深刻。“山东造”中国雪蜡车的故事,在冬奥多个“顶流”中毫不逊色。
此次冬奥会,大众日报冬奥特派记者团队围绕讲好“山东故事”“中国故事”“冬奥故事”全面展开报道,尝试新闻采访、文稿编辑、后期制作、视频拍摄等手段,争取最大传播效果。
在报道期间,记者积极探索国际赛场的国际化表达,运用中英文融媒体稿件,以冬奥为契机,展现“双奥之城”的风采,巧借外国人和亲历者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在行走和体验中探寻山东,展现山东元素和山东力量。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冬奥会期间,大众日报记者积极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大篇幅采用快讯、短视频、海报等形式,让最快的赛事资讯和最精彩的内容进入更多人的朋友圈,让用户喜欢看、愿意转。
银牌!李文龙获得了山东运动员在冬奥会上的首枚奖牌!2月7日,山东小将李文龙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冲击奖牌成功,团队第一时间发布《山东冬奥首块奖牌!李文龙,你已足够精彩》,赢得全网首发的佳绩。此外,还有《开幕式旗手高亭宇获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金牌》《“葱桶”组合圆梦冬奥“金桥”搭成完美收官》等报道全网首发。
在中国队冲金、山东选手参与的重要赛事报道中,后方支撑团队与前方特派团队相互配合,全面保证《逐梦冰雪北京冬奥会特别报道》专题稿件同频共振,抢首发、抓爆款、强策划,推出的海报、快讯、时评等新媒体产品,成为朋友圈争相转发的爆款。
“英雄榜”栏目对夺金选手、夺牌选手,同时发布1-6件不同的标配稿件,突出可读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一场赛事同时推出报道稿件与产品组合超过六种以上。
“六都”是北京“双奥之城”的“核心”所在。冬奥会期间,大众日报冬奥报道团队创新性地总结出“双奥六都”的四地、四美、四绝、四韵、四炫、四创,匠心的文字与60秒精彩画面、经典的奥林匹克旋律碰撞出精彩,谱写出“双奥之城”锦绣华章。
“双奥之城”经典系列之六都报道,从宏观视角讲述“双奥之城”北京文化之都、古韵之都、绝艺之都、绿色之都、时尚之都、创意之都的精彩风貌,好似站在冬奥会的赛场边,带大家看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新闻之后有态度。2月8日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后,完成惊天一跃的谷爱凌送给瑞士队选手格雷莫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一刻没有输赢,这一刻,冰雪场里,温暖在传递。
大众日报冬奥特派记者张楠抓住这个细节,快速撰写时评《是“顶流”,更是“暖流”》,向世界传达北京冬奥会这一世界“顶流”中的“暖流”,以及运动员秉持的奥林匹克精神。
“齐小鲁”的系列时评紧紧围绕全力讲好“山东故事”“中国故事”“冬奥故事”展开。在赛事收尾阶段,“齐小鲁”接连推出四篇述评,从全国人民对于冰雪运动的热爱、冬奥会对“双奥”之城的意义、闭幕式解读、文化自信等四个角度,对本届冬奥会进行梳理,为冬奥会收尾营造了感情充沛的氛围。
激活“齐小鲁”,推介雪蜡车,让形象生动,让青春闪光,让报纸立体,我们一起向未来。
大众日报官方微博送冰墩墩啦
转发抽奖活动正在进行中,“包墩”到家,快来参与吧!
□ 本报记者 孟焕然
北京冬奥会虽然落下帷幕,冬奥顶流冰墩墩人气依旧不减,如果你还没有冰墩墩,珍惜这个机会,来大众日报微博抱走属于你的冰墩墩吧!
北京冬奥会闭幕,一场始于立春的冰雪盛宴落下帷幕。本届冬奥会不仅为世界冰雪运动健儿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更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冰雪盛宴。冬奥会期间,大众日报微博积极参与报道,设置话题#一起关注2022北京冬奥#,聚焦冬奥第一赛场,及时为读者带来最新赛事资讯、媒体深度解读等丰富内容,爆款稿件频出,阅读量将突破600万。
其中,大众日报推出的转发送冰墩墩的活动,目前还在进行中。
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吉祥物,冰墩墩一亮相就受到大家的喜爱,连日来线上线下销量暴增,可谓是“一墩难求”。冬奥会期间冰墩墩的卖力营业,更是为大家的奥运体验添上欢乐的一笔。
冰墩墩受欢迎,正是共情共鸣的产物。为了助力大家实现“一户一墩”的梦想,2月16日,大众日报官方微博发起送冰墩墩活动,100只冰墩墩毛绒公仔、冰墩墩摇摆手办摆件、冰墩墩陶瓷立体挂件等多种样式的爆火冰墩墩周边产品等你来拿。最后,大众日报微博还将抽出一个“锦鲤”大奖,同时获得多款冰墩墩礼物!
获取方式: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大众日报”官方微博,在置顶微博带话题#一起关注2022北京冬奥#进行转发评论点赞,即可参与抽奖。
本次活动截止时间为3月16日,机不可失,赶快拿起手机行动吧!
2020年8月,大众日报、山东省委党校联合16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共建的山东党建云平台上线,同步启动“齐鲁印初心”山东优秀党建品牌孵化工程,面向全省征集党建优秀做法(征稿邮箱dzrbdj2020@163.com)。
抓落实是机关党建的重要任务,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政治担当。作为省政府中枢机关的政务服务处室,怎样才能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决策落到实处?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八处党支部把抓党建促落实作为核心职责、工作重心,以“四坚持提四力”有效推动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
坚持政治引领、提高执行力,强化“想抓落实”的意识。党支部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形成了抓落实就是讲政治、就是对党的事业忠诚的共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经常分析研究当前的大局是什么,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上,努力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行动力,强化“会抓落实”的能力。抓落实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是党员干部成长的一门必修课。党支部坚持不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等,提升把握重点、统筹兼顾的能力;学相关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学沟通协调,提升推动决策落实的能力。
坚持建章立制、提高创新力,强化“善抓落实”的办法。完善工作机制是抓落实的重要保障。为了真正把抓落实融入日常、常抓长效,党支部建立了“一个制度、两本台账”,形成交办、督办、评估等一系列办法,使抓落实成为工作常态。
坚持人民中心、提高凝聚力,强化“真抓落实”的担当。抓落实直接关系到党委、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秘书八处对接服务的部门多涉及民生领域,工作舆论热点高、社会关注度大。党支部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把每一项工作举措实化为实际行动,将问题一个个解决、工作一件件落实,用实干实绩体现使命担当,以实际成效检验工作、取信于民。
(记者 吴永功 整理)
学习,是毕生的事业,一生的财富。大众日报客户端学习交流类时政栏目《干部学习会》上线后,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各界干部踊跃来稿(征稿邮箱dzrb2020@163.com)。以下是本周来稿选登。
□ 张萍萍
为破解企业“引才难、留才难”问题,泗水县探索实施泉乡人才“蓄水池”计划,探索“政府引才、企业用才、三方共赢”人才引进新路径。
拿出专项编制,打破使用界限。建立专编专用、动态调整、有人有编、无人减编的工作机制,全县拿出100个事业编制,放在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招引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建立人才“蓄水池”。改变传统引才模式,采用“企业点单、政府接单”模式,“引什么专业、用什么人才”让企业说了算,先后11次赴45家企业开展调研工作,精准掌握了解20类稀缺岗位、61个紧缺专业,为26家企业设计50个招聘岗位,岗位覆盖企业诉求较强的建筑、金融、机械制造等多个专业领域。目前,已累计招引“蓄水池”人才24名,精准满足了企业用才需求。
创新服务管理,灵活使用人才。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筛选人才充实到“蓄水池”中,人才到岗后,打破原有使用界限,以挂职的方式选派到企业工作5年,并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定进行管理、考核。人才入职后,组织部门每3个月对企业和人才分别进行跟踪回访调查,每6个月召开一次泉乡人才“蓄水池”人才座谈会,征求企业对人才履职情况以及人才对在企业就职情况的意见。目前,已开展7次人才入职情况回访调查,双方满意度互评均为100%。同时,打破传统用才模式,5年企业挂职期满后,尊重人才意愿,可选择回事业单位工作或流动到企业工作,为人才留出更多选择余地。
强化支持保障,突出待遇留才。构建“1+X”待遇保障机制,全面提升薪酬待遇,出台多项奖励、优惠政策。“蓄水池”人才的工资标准不低于同类事业人员应发工资的1.2倍,社会保险等按事业单位五险二金标准缴纳,有效增强了岗位吸引力。县财政全额承担人才社会保险单位应缴部分,降低了企业用才成本,有效缓解企业压力。同时,“蓄水池”人才还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权利,对在挂职期间业绩突出、年度考核结果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人才取得相应职称的,可以不受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聘用到相应岗位,兑现相关待遇。强化一站式服务,“蓄水池”人才享受户口转接、保险接续等一系列优惠,其子女可在县内任意学校选择就读。
(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王冰姿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暂无评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版权所有(C) All Rights Reserved
“ 感知技术 ・ 感触CG ・ 感受艺术 ・ 感悟心灵 ”
中国很有影响力影视特效CG动画领域自媒体
“太美了,太美了!”
朋友圈被冬奥会开幕式刷屏了!~
看完之后,对于我们行业的小伙伴来说,最为关心的也是幕后的技术吧?
来,为大家解析下。
大竖屏
最为显眼的就是那个竖屏了。这块竖屏是一块近60米高、20米宽的LED屏,名为“冰瀑”。能凭空竖起这么大一个屏幕,最大的考验是什么?是大风,如何保证在秋冬季节风速过大时不被风“吹碎”,为此技术团队记录了一两百种风况来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地幕
开幕式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了地面上的大大的“显示屏”了,立马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么大地面屏是怎么实现的?然后查了下,地面是由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构成,面积高达10393平方米,包含超过4万块的LED模块!这么大的画幅,如何保证让画面达到完美融合和产生绚烂的画面呢?据了解这里面采用多个8K+级分辨率的画面融合技术,利用超大光学校正算法对每个显示画面进行像素点级的光学校正,可实现100000:1超高对比度,29900x15096超高分辨率和3840Hz超高刷新率。
有人会问,演员和画面的互动是真实的和硬件互动,还是演员和片源配合度好呢?据项目提供商京东方介绍,这是利用了超大规模显示模组控制与同步系统,可实时捕捉演员行进轨迹,实现画面与演员的无缝互动。而且这个系统在冬季零下30摄氏度的极端低温雨雪天气里,在长达5个月的高强度排练中依然能实现稳定运行。
还有个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破冰而出的冰立方了,据了解它的总重量有400吨,升降重量达180吨,在一个84m x 42m x 10m的坑内,升降载荷超过了一般剧院大型升降台的8倍,其过程是通过电机驱动16条链条、16条钢丝绳组成的4套同步传动单元,让冰立方的升降定位精度控制在±1mm。这部分是由长征天民研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当然了,最后的碎冰效果是利用特效的光影实现的。
主火炬台
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那个主火炬台直径是14.89米,由96块小雪花形态和6块橄榄枝形态的LED双面屏构成的,双面镂空设计,其中嵌有55万余颗LED灯珠,每个LED灯珠都由驱动芯片的单一信道独立控制。
为实现导演组火炬台要像“钻石般璀璨闪耀”的创意理念,京东方核心研发团队通过500多张设计图纸和近10轮的制样,研发出目前行业内发光面最窄的单像素可控异形显示产品,把雪花的线条感和细腻的画面完美展现出来。
火炬点燃后巨型雪花屏向四周撒开 。这个和显示画面同步的技术也是京东方提供支持。这是一个叫做AIoT技术体系及自主研发的同/异步兼容信发系统,异步集控能在极短时间内将大规模视频内容快速下发,同步集控确保102块双面屏幕实现毫秒级响应。同时,通过采用LoRa(远距离无线电)低延迟控制系统搭配同步播放时间校正技术,确保视频画面完美同步。
“跟随的雪花”
在那个雪花节目中,有600多个举着和平鸽模型在舞台上自由跑动,脚下踩出一片片雪花,这些雪花时而散开,时而汇聚,星光也跟着孩子们的脚步流动……上面我们简单介绍了是利用实时捕捉演员的技术,那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据了解是一个称为“AI实时视频特效”的技术,它是一套实时捕捉和交互系统,能够捕捉演员实时位置及姿态,并渲染出相应的美术效果。
据了解这幕后的开发团队是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师生团队。这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图像进行识别,就是对需要扫描的区域放一台摄像机,将它拍摄到的图像通过AI系统进行实时分析,判定人的坐标。
再具体点就是通过英特尔3DAT计算机视觉动作捕捉技术识别场中上百名演员,利用多相机标定结果实时输出他们的真实位置信息。摄像机将采集到的数据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体育场内边缘计算系统上实时精准的处理图形、影像和3D建模、数据分析需求,最终实现演员与现场铺设大屏之间的实时互动。而这一切也仅仅用了4台摄像机就做到了整个全场所有的信息采集。
这个过程中需要数据高速传输,那么在数据传输上通过英特尔OpenVINO视觉工具套件、Intel DL Boost技术实时视频数据读取和处理,从图像采集、识别到检测和处理不到几十毫秒。
这是世界上首次对超过600人进行集体实时人工智能动作捕捉、渲染。
24节气倒计时
不得不说创意太好了。除了美,还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开幕式的时间,也弘扬了中国的24节气的文化,真的是太赞了。据了解幕后导演是李志伟,他是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外拍短片组负责人、导演。
灵感是由索契冬奥会的一个片子启发而来,那个片子是以俄罗斯的字母为首字母,把许多俄罗斯著名的人物、地名一一展现出来。然后张艺谋导演想用一种体现我们文化自信的方式来进行倒计时。当时出了几个方案,有甲乙丙丁的,还有十二生肖,最后想用一个跟数字有关的,然后就用了24节气。
开幕式中的特效
昨晚看到有小伙伴在朋友圈问,这么绚丽的特效是谁做的?这里为大家解答下。是由黑弓的王志鸥担任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负责整个视效设计和把控。那么这里面具体都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联系到了王总进行了专访,但今天先不给大家分享了,我们留个悬念,会在下期内容为大家揭晓幕后制作。
各种CG特效,数字技术融合,AI,机器视觉,云端,5G,万物互联等等,都应用在了冬奥会开幕式中,彰显了中国科技的进步,祖国的强大!也更是中国人在新时代里的文化自信!
好了,最后我们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倒计时精美画面。
Max终于可以跟Houdini杠一下了!?tyFlow 1.0发布
这六张图够学一年的了!
太强了!日本3D大神再创绝世神作!
实时渲染大赛太卷了!来看大佬提前交卷的优秀参赛作品
法线贴图的原理以及工作方式
超级干货!如何制作照片级写实人物?
“刷脸”进站、行程规划、WiFi覆盖……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服务的京张高铁不仅将连通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还将变身为集成各类智能服务的“奥运专列”颇受外界期待;开启智能的VR观赛模式,即使不在现场也能“身临其境”。专家表示,无论交通运输、场馆建设还是赛事保障、科学训练,科技创新都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针对北京冬奥会赛事的特殊需求,京张高铁列车设计了多种定制化服务,凸显奥运特色和智能科技。例如,列车专门设置了兴奋剂检测区、冰雪运动器材存放区,并为残疾人设有人性化的座位区,配有轮椅固定装置、SOS按钮以及可折叠桌板等贴心设计。此外,列车还可以通过智能显示屏实时观看赛事直播,媒体记者能随时利用覆盖全车的WiFi系统编辑发送赛事报道。
京张高铁将于2019年底完工,届时北京至张家口最快车次运行时间将从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之内。“奥运专列”连通三大赛区,公交系统则串联起各赛区周边地区。
“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无人公交车也将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只要打开手机,通过系统下达指令,智能公交车就能感知到人的用车需求,到站时它就会停车带客,并且这种智能车是全新设计,与现在的车辆相比,没有方向盘,也没有刹车、油门。此外,可在复杂环境下运行的智能无人物流车也有可能用在北京冬奥会上。
为丰富观众体验,北京冬奥会将开启“智能观赛”模式,即使不在现场,也能“身临其境”。随着中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5G通信、360度回放、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将在北京冬奥会上得到综合运用。其中VR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赛事直播等领域,特别是在滑雪等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中,该技术大有可为。还可以将所有慢动作360度无死角转动回放,给观众以丰富、震撼的观赛体验。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VR等技术还可以通过模拟、优化比赛场景,突破场地、气候限制,对运动员实现系统辅助训练,帮助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和综合素质。
专家表示,无论日常训练还是正式比赛,运动装备的高科技化趋势都日益明显,先进的运动装备能帮助提升训练科学性和运动员赛场表现。其中内置传感器的高科技运动服是备战北京冬奥会的一大研发热点。“传感器能感应和追踪运动员肌肉纤维内部活动,通过应用程序报告各部分肌肉的运动状态。”科研人员说,这可以帮助运动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北京冬奥会比赛项目将设7个大项、102个小项,其中2/3的项目都在室外举行,因此,包括室外滑雪的气象问题等在内的课题成为科研重点。“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就没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在赛场保障方面,为保证冬奥场馆高品质安全用水,河北省张家口市启动了崇礼奥运直饮水工程,采用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直饮水处理技术,对城区居民用水进行处理,确保水质达到国际直饮水标准。届时,冬奥会场馆里将随处可以喝到安全放心的直饮水。据介绍,这项处理技术通过创新的消毒方式,解除传统工艺中加“氯”对人体带来的二次伤害,同时彻底解决网管二次污染难题,实现居民供水100%合格。
专家表示,科技部已制定《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随着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进,科技创新将渗透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冬奥赛场引进的先进水处理技术就将惠及民生。目前,张家口怀来县已率先实现优质直饮水入户,日供水量3万吨,惠及人口约达20万人。按照规划,张家口市将全面实现直饮水公共服务。
接受采访
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于2月4日晚8时盛大开幕,这一次的冬奥会开幕式与2008年北京夏奥会开幕式有何不同?开幕式都有哪些亮点?点主火炬采用了什么创意?上游新闻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了这些“剧透”,看完你可能会更加期待哦!
相比时长约4个小时、演员规模约15000人的2008年北京
会开幕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考虑到节俭办赛、天气寒冷、疫情防控等因素,从时长和结构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本次开幕式预计不超过100分钟,以“简约、安全、精彩”为创作原则。
曾执导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张艺谋再挑重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他表示,本次开幕式将不再使用“人海战术”,参加文艺演出的演员大概不到3000人。
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5G和云等科技成果都会运用到开幕式当中,达到“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
面对鸟巢的超大空间,团队将用创意和科技去实现视觉上的饱满效果,把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五环展示、运动员入场、和平鸽的展现、最后的点火仪式都赋予独特的艺术形式。
开幕式当天正好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立春,这一重要元素在节目中也将有充分体现。
据悉,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始之前,约有30余分钟的暖场环节。
张艺谋介绍说,与以往的热场邀请主持人和明星进行串烧表演不同,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热场没有主持人,同时更强调人民性。
在1月22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全要素全流程彩排中,暖场环节的广场舞表演由最小5岁、最大70多岁的表演者担纲,他们尽情展现不同的风采,表达中国普通百姓对冬奥会的期待。
对于广场舞的暖场,张艺谋一开始就明确不找专业演员,而是计划从全国各地找普通人。他说,“后来因为疫情原因,最终参与表演的主要以北京和河北两地为主,人员也不全是‘大妈’,而是儿童、大中小学学生、老年人等等都有,不同年龄段的普通人在这一国际舞台上秀自己。开幕式是大年初四,我也希望这些普通百姓可以向世人展现我们过年的氛围。”
“中国是广场舞大国,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人民生活幸福了,才会去跳舞唱歌,所以我觉得(广场舞)非常好。”张艺谋说。
张艺谋介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创意工作其实开始于两年半以前,从开闭幕式工作部2019年成立到2021年3月,本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四场演出创意方案已基本确定。2021年3月至今,进入演出制作阶段,其中去年3到10月主要进行灯光、音乐、舞美、服装等各方面的设计工作,进一步对创意方案进行细化落实,而从去年10月起则在鸟巢开始了紧张排练阶段,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合排和彩排阶段。
张艺谋在2018年导演上合青岛峰会灯光焰火秀时,他就准备了一个“道具”,因为上合演出场地小没有用,“留给未来的奥运会吧,(虽然)那时候还不知道”,在2019年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中也没能使用,阴差阳错地留下来了。这次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这个“道具”果然能用上,“可以看是一种准备”。
张艺谋透露,这个“道具”和中国的科技实力紧密相连,同时非常简约、安全、可控。
为了举办开闭幕式,“鸟巢”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入的智慧化升级改造,比如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场馆设备运行、能源管控、环境质量的控制,为开闭幕式演出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前,张艺谋曾透露,本次冬奥会开幕式运用了大现场实时捕捉的一种互动感,“也就是说你可能在某些场地上,会看到雪花跟演员的流动,完全是互动的,人到哪里,雪花到哪里,或者雪花就会分开,给人让出来。这样的互动,不是你精准排练或者视频和人的精准合成可以做到的,像这样的一种东西都需要新的科技。”
2008年李宁的飞身点火已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画面。而这一次,张艺谋说:“点火的方式乃至火炬台的方式,是我们最大胆的一个设计和变革,百年奥运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为了保留惊喜,他仅透露说:“为了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对于点火的方式,乃至火炬台的设置,我们做了一个最大胆的设计和改革。因为这么做是颠覆性的,我还很忐忑。很庆幸获得了冬奥组委的大力支持,国际奥委会也很肯定。这个方式一般是想不到的,希望大家喜欢。”
张艺谋认为,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比,本次冬奥会开幕式最大的不同是:讲述角度由“我”转变为“我们”。
张艺谋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注重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则是讲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和理念,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体现出了文化自信,一起向未来,是“我们”一起向未来。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责任编辑:荀建国_NN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