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工科院校

新工科院校

这六大类新工科专业你了解多少?附王牌院校推荐!提前了解!_腾讯新闻

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的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涵盖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

新型工科专业,是针对传统的、现有的工科专业这些“存量”,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即“更新”成的。新型工科专业的“新”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的改革、变化和发展。

“新工科”更注重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符合未来人才发展方向,其中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和智能制造类等专业备受关注。

对此,

供各位考生和家长参考。

1、人工智能类/大数据/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

学习机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深度学习框架、工具与实践平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处理与识别技术、视觉智能处理技术、国际人工智能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技能和素养,构建解决科研和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思维、专业方法和专业嗅觉。

IT行业术语,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按一级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的宽口径人才,体现在重视数学、逻辑、数据结构、算法、电子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前两年半注重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宽面向。后一年半主要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可选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方向性,突出学科方向特色,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之所以把这几个专业放在一起是因为这几类专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毕竟他们的整体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如果一所高校都开设有着4类专业,而某一专业有比较突出的话,那么其他几类专业的综合实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计算机、电子通信与工程等专业实力强的“985”理工类高校在这方面的整体实力都是非常不错的!

2、机械类/自动化类

机械类专业是工科中的一个宽泛的学科,

也是以后的热门专业。机械类专业需要很好的理科知识、绘图能力、电子技术,“机电不分家”,大学学科往往都是机械与电子融合教学。总体来讲社会对机械类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就业率也一直是最高的,在95%左右,但是薪酬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偏低。

自动化专业以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等新兴横断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运动体的运动控制、各类生产过程的过程控制、各类系统的最优化等跨学科综合性专业。

(1)过程控制;

(2)嵌入式系统与机器人;

(3)运动控制;

(4)人工智能 。

培养掌握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相关知识,能够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

以“机械五虎”和“机械四小龙”为代表的相关院校。其中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燕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

3、航空航天类

航空航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及飞行器总体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试验能力,能从事飞行器(包括航天器与运载端)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以及从事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4、交通运输类

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南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

5、土木、建筑类

过去曾经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归类入该类,但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不少原来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 从狭义定义上来说,土木工程就等于civil engineering,即建筑工程(或称结构工程)这个小范围。

主要学习的内容是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同时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立面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从无到有的设计。建筑类本科专业包括: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

说到土木、建筑类高校,大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

!毕竟这8所高校在建筑行业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它们的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各大建筑企业几乎都有它们的杰出校友。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6、 能源、电气类

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包括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等相关)就是关于电气(有必要解释一下电气:电气并不是电器,它包括了所有的用电的设备。这个概念相当的广泛,只要是用电的就是电气,只要是用电控制的就是电气控制)控制方面的专业; 专业的目标就是怎么让机器自动运行,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能化”,机器能够自己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工作。

同时,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人工智能的科技发展战略,能源行业和电气工程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两个传统强势行业将再次迎来历史新机遇。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为代表的院校。其中,“二龙”是指华北电力大学和武汉大学,“四虎”是指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还有

东北电力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沈阳工程学院也是不错的选择。

哪些学生适合“新工科”?

比如说航空航天类专业,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钻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

而电气类专业则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一颗深入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等。

写在最后

新工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很多开展新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在985、211之列。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新工科背景下,

所以,如果你学的是理科,多了解一些新工科的专业对于以后的发展方向将大有裨益。

更多一手云南中高考资讯请关注云南尚恩教育,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推送专业、即时的信息哦!

聚焦!哪类学生适合新工科?新工科王牌院校盘点_高校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聚焦!哪类学生适合新工科?新工科王牌院校盘点

“新工科”更注重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符合未来人才发展方向,其中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和智能制造类等专业备受关注。那么哪些院校的新工科专业更强呢?

之所以把这几大类专业放在一起是因为这几大类专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毕竟它们整体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如果一所高校均开设这4大类专业,而某一类专业又比较突出的话,那其他几类专业的综合实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计算机、电子通信与工程等专业实力强的“985”理工类高校在这方面的整体实力都是非常不错的!

王牌院校:以“机械五虎”和“机械四小龙”为代表的相关院校。

其中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燕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

如果你立志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的话,以下这些院校都是不错的选择!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我国之所以现在能够拥有四通八达的铁路、速度震惊世界的快捷高铁,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类人才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那些培养人才的高校!

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南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

高校,大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建筑老八校”!毕竟这8所高校在建筑行业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它们的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各大建筑企业几乎都有它们的杰出校友。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能源行业和电气电力行业一直是我国保障民生的重要行业,而且它们也关系到了我国的经济命脉。同时,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人工智能的科技发展战略,能源行业和电气工程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两个传统强势行业将再次迎来历史新机遇。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以“二龙四虎”为代表的院校。其中,“二龙”是指华北电力大学和武汉大学,“四虎”是指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还有原电力部直属的6所院校:东北电力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沈阳工程学院也是不错的选择。

新工科的部分专业对考生的理科成绩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说航空航天类专业,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钻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

而电气类专业则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一颗深入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等。

“新工科”无疑将是大势所趋,很多开展“新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在“985”或者“211”之列。如果你想学习“新工科”专业,这些高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高中党来说,在“新工科”背景下,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依旧不会动摇,化学和生物等科目将更加强调应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所以,如果你学的是理科,多关注“新工科”专业对于以后的发展方向将大有裨益!

综合整理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刘毅,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搜狐教育全国最值得信赖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志愿填报优秀咨询师、中国高考规划行业联盟副会长、东北高考规划行业联盟会长、省属重点大学经济学教授、管理学博士、国内七十余所重点高中生涯规划、高考志愿填报、留学指导专家。主编《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与大数据》、《高中生生涯规划》等多部丛书,提供先进教育理念、软件与图书,诚招国内各省合作伙伴,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liuyizixun”或微信号“liuyizhulik”。

责任编辑: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都包括哪些专业和高校?_腾讯新闻

2019年4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主张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那么,这些“新专业”主要指哪些?

新工科

这个计划是为了推动各地各高校加快构建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十个新兴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0门新工科课程资源库或者在线开放课程,开展面向至少1万名新工科教师的师资培训。

在这里推荐部分新工科专业和院校:

1.航空航天类

航空航天属于工学中的一个专业类。下设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适航技术7个专业。

目前,我国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重点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专业要求:航空航天专业普遍对力学、数学、物理的要求高,开设的课程较难。所以,数学、物理等科目成绩优异,且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钻研动手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这类专业。

2.船舶与海洋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属于工学中的海洋工程类,是研究各类船舶的设计、性能、结构、建造等的学科,主要培养从事船舶设计、研究、试验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据统计,目前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院校有20多所。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8所学校,在专业发展、师资力量和专业实验设施等方面力量雄厚,属于全国船舶类高校的第一梯队,是老牌的船舶类专业院校。

毕业去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海事局、造船厂、研究院、国内外船级社、船舶公司、海洋石油单位、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工作。

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中的电子信息类。

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有200余所,代表院校有: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情况有不同的优势和侧重,主要培养方向有:光电仪器、光学工程、光通信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等。

专业要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一颗深入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

毕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光电仪器、精密仪器的设计、制造,光学零件的加工、镀膜、刻划,以及生产组织、经营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单位、部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光学工程等工作。

4.新能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中的能源动力类。由于它是面向新能源产业的,其学科交叉性强、专业跨度大,学科基础来自于多个理科和工科,与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软件、经济等诸多专业密切相关。

最早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有: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

不同院校的培养方向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集清洁与可再生能源科学及工程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化学储能、能效等国家需要的新能源产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人才的新兴专业。

新能源专业以风能为主要方向。研究的是新能源发展所涉及到的基本气动力学理论、控制理论和发电运行理论。

5.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以及生物医药所涉及的保健品、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生物制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均属于工科,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均属于生物工程类,制药工程属于化工与制药类。

据统计,我国开设生物制药专业的院校有50多所。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5所学校,在专业发展、师资力量和专业实验设施等方面力量雄厚,是大家推荐的实力院校。

6.智能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气、计算机、传感、通讯、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

目前,全国仅有20多所高校招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其中,开设该专业较早的高校有: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近几年,华南理工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院校也新开设了该专业。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取平均分一般略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7.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的毕业生能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信息技术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2015年全国开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院校已有十余所,主要包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银川能源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院校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不是全国招生,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以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为准,查看各学校各专业在当地是否有招生计划。

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机械大类包含: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8个一级专业。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有很多,就业岗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方向:

可在工业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的维修、保养和管理的现场技术支持人员。这类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实践经验。

负责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可从事新产品(零件)机械部分的安装、调试、改进、图纸的绘制等工作。这类工作对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起点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或硕士学历。

可以从事相关行业机械类产品的销售和客服工作。机械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关机械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从事销售工作会更有优势。

机械行业实践性强,看重经验技术,当经验和技术都积累到一定阶段,可以做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时,各方面待遇会比较好。

新农科

在新农科建设方面,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壹|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实施大类培养改革,紧抓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并提出建设一流课堂。

中国农业大学同时探索将新农科理念融入农科专业认证标准,与荷兰、美国、巴西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新加坡等国的高校探索农科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和互认机制。

贰|西北农林大学

西北农林大学扎根西部服务旱区,积极推动按县域、乡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着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强化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链、农业产业链、科技推广链的精准对接。

在专业布局上,将增设食品营养与健康、智能农业工程等专业,校区联合开办城乡社区管理、农业大数据应用等辅修专业,为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先行先试。

叁|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聚焦学科交叉,正在推进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学科与林业工程、林学专业的学科交叉。

同时,还将充分发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优势与功能,深化与全国农林院校合作,建设帽儿山共享实习基地,共享林场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林专业的野生野外实习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肆|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在产学研协同方面,积极探索专业与行业、产业、企业的协同模式,已经形成了科研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人才培养方式。东北农业大学及河北农业大学则以双创教育为抓手,探索新农科学科专业建设和双创教育培养新模式。

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方面,主要是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通过推动新文科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

在教育部启动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新文科专业备受瞩目,据统计,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设计学类专业拟建设数量位居前三名,分别是674,609和474。。另外,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建设数量也都超过了200个。把这6个专业合计建设的数量加在一起,就已经超过2000个,占据了本次“双万计划”十分之一的的数目,可见国家对于新文科的倡导并非纸上谈兵。

1.工商管理类

相关专业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劳动关系等下属专业。

专业能力

工商管理类包含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很多数学类科目,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交际能力,性格方面外向的学生比较适合。如市场营销专业还有一些课外实践作业,都需要大量的交流。

就业前景

工商管理类下共设11个专业,每个专业的就业方向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就业范围很广泛。一般可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和中外工商企业、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从事会计、金融(银行和证券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销售、文案和活动策划、执行、调研咨询、市场管理等职业,几乎涉及的行业广。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薪资也不同。

2.小语种

相关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类下属专业(除英语外)均为小语种专业。总体来说,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等是热门语言。

专业能力

语言类学科是一门用来沟通交流的学科,需要多背、多听、多说、多写,要有一定的兴趣和耐心,语文和英语学得好会更有优势。

此外,语言类的学习也需要了解和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才会对这门语言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就业前景

小语种就业方向主要以下几类:

1、进入政府机关,如我国驻世界各地的大使馆;

2、进入大型央企的外派机构,如中石油、中石化等;

3、进入跨国公司和外贸进出口公司等;

4、在高校和语言培训学校做老师;

5、进入新闻传媒机构,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待遇方面,由于小语种的从业范围很广泛,月薪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注意:选择小语种不仅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喜好,还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近几年来,“一带一路”的发展日益成熟,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紧密,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国家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

3.新闻传播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相关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有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相关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等专业。

专业能力

无论是传统出版行业还是新媒体行业都要具备一定的文案写作功底,对语文能力要求较高。同时活动策划和沟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有及时获取互联网信息的能力,了解时事热点等。

就业前景

这类学科毕业生就业大致有四个方向:

1、传统出版行业,如编辑、文案策划、企业宣传等。

2、新媒体行业。其中一类偏向编辑方向。撰写公众号和其他新媒体平台的文章,随后会涉及到平台的内容策划、选题、执行等整体规划和运营管理等工作。另一类偏向运营方向。除撰写文案外,还涉及到活动策划、产品策划等工作,需要对活动数据和效果负责。

3、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如招聘文秘、宣传等岗位时需要文科专业的毕业生。

4、新闻行业。除了记者、主持人等职业外,还可在新闻媒体、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较高层次的新闻业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新医科

新医科建设方面,主要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开设了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批准了74家高校附属医院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74家高校附属医院名单如下:

从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浙江大学有3所附属医院入选,是高校中入选数量最多的高校。另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七所高校各有两所附属医院入选。

全国综合指数较高的医院多为高校附属医院,随着高校与医院之间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医学整体实力将有长远进步。

另外,多所高校同时推进新医科建设,代表高校有: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8年发布的招生简章,首次允许文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4+4”硕博班项目。

2、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18年成立医学部,与天津医科大学探索开展联合培养模式,开设全国首个智能方向医学类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同时筹备设立多个医学门类新学科和新专业,多角度构建人才培养“高地”。

3、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与沈阳军区总医院签署了共建协议,正式成立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探索医工结合培养“新医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据悉,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目前仅招收研究生及博士生。

2021中国工科大学排名_高三网

当前位置:

>

> 正文

中国工科大学有哪些,哪所大学工科类全国排名第一?最新全国工科类院校排名是怎样的?下面是2021中国工科大学排行榜最新数据,欢迎阅读。

@@_2021大学排名_@@

在中国工科公办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二,天津大学排名第三。

点击查看:

2021中国工科合作办学大学排名

在中国工科合作办学大学排名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排名第一,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排名第二。

在中国工科独立学院排名中,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排名第一,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排名第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排名第三。

在中国工科民办大学排名中,武昌首义学院排名第一,文华学院排名第二,郑州工商学院排名第三。

广东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现有土地面积1520.62亩,校舍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体育文化等设施。图书馆纸质藏书约110余万册,电子图书3500GB。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室)覆盖所有专业,设备先进、种类齐全;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充足,学院与企业间联系广泛,合作紧密,能满足学生实训实习、充分就业的需要。

以上是中国工科大学排名全部内容,更多工科大学排名数据请查看高三网

,该频道包括大学名单、大学排名、优势专业等,欢迎访问高三网。

对于毕业之后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考生,报考师范大学...

全国39所985可以分为四个档次,第一档是清北,第...

我国比较好的师范大学有很多,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

黑龙江有哪些大学比较好?小编整理了2021年黑龙江...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与QS世界大学排名、U....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发展较好的专业之一,就业前景非常好...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学校排名情...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翻译专业学校排名情况是...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朝鲜语专业学校排名情况...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日语专业学校排名情况是...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学校排名情...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学校排名情...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法语专业学校排名情况是...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德语专业学校排名情况是...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1全国俄语专业学校排名情况是...

点击查看

更多内容

2021全国各省高考满分是多少

2021中国农林大学排名

2021广东综合类大学有哪些 最好的综合类大学排名

2021中国政法大学排名

文科最好就业的十大专业排名

2021年高考最受欢迎的十大专业 报考学什么专业好

2021中国文科就业前景好的十大专业排名

2021华北电力大学优势专业排名及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版权© 高三网 | 吉ICP备15000740号-1

gaosan.com 隶属于吉林省春雨秋风科技有限公司,其它同名网站均为侵权或假冒

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 —中国教育在线

合作电话:010-62603599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新工科是概念和理念的共融、是学科和专业的共通,新工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也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引领作用发挥不强的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行业特色型大学要突出优势、突出特色,与综合性大学、地方高校一起,各安其位、各展所长,以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新工科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进行,将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些对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深度思考,是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积极回应,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工科的提出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抓住和利用好此机遇,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发展和飞越,早日迈向世界一流的战略选择。

  

  2017年2月18日,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新工科一词被正式提出。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高教界的高度关注,新工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以新工科为背景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随之展开。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在给予新工科重要性一致肯定的同时,并没有给出一个新工科的共识性的定义。这一方面是由于新工科作为一个新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则因为新工科内涵非常丰富,想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涵盖其全部的内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不致力于对新工科的概念予以界定,而是拟通过从不同维度的分析,对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新工科建设的成效。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挑战而采取的积极行动,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强烈需求。新工科之新,体现的是一种形势之新、需求之新,强调的是理念之新、行动之新。

  首先,新工科的“新”并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新工科,顾名思义,指新的工学学科或工程学科。我们知道,新与旧相对。新旧的区别主要有二:一是以时间为分界点,刚出现、以前没有过的,称之为新,反之则为旧。比如、新闻、新贵、新星等。二是与事物的性质、状态有关,指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如新时代、新观念、新思维等。

  单纯时间意义上的新学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科学认为,动态性和发展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孕育、萌芽、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每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特有的研究方法、特有的学科文化等。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永远都是新的。因此,新工科以及随后出现的“新农科”、“新医科”、“新理科”、“新文科”、“新商科”,等等新学科之新显然不是单纯时间意义上的新。

  其次,新工科是一个类概念。所谓类概念,即是说它并不指向单一特定的事物,而是许多具有共同特征事物的综合。新工科诞生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经济的大背景下,“新”既是它的本质,也是它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工科就是有别于传统学科的学科交叉产物”,[1]是与新科技紧密相连、对接新兴产业、由多学科交叉生成的学科。这些“新”不仅体现出新工科的建设内容之新,也揭示出新工科建设所蕴含的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之新。

  新工科之“新”并不为工科所独有。“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形态,是对工科注入新的内涵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科新形态。新工科又可表述为“工科+”,即工科+新理念、工科+新专业、工科+新结构、工科+新模式、工科+新体系、工科+新技术……等形成的工科新形态。[2]其中,新理念是这些“新”的统领,理解新工科首先要从理念的角度来认识。

  当把新工科所蕴含的新理念注入其他学科时,新的学科就出现了。新工科之后,“新商科”“新农科”等概念相继出现。2017年11月8日,“商业创变,商科创新—中国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大会”在上海开幕。与会者指出,我国商贸服务业进入到消费升级、互联互通、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流、共享经济、商业3.0的新时代。这些新时代的创变产生的对科技知识普及和人才培训的需求,给商科教育带来了新课题、新内容、新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3月,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南方科技大学发表讲话,明确提出,教育部将正式推出四个“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工科的理念必将会普及至所有学科。

  作为一个概念的新工科和作为一个理念的新工科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把握新工科的概念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工科蕴含的新理念;而通过强调新工科所蕴含的新理念,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的内涵。概念和理念的统一不仅可以加强对新工科建设的认识,同时也指明了新工科建设的路径和方向。

  

  新工科,全称是新的工程学科或新的工科学科。从新工科这一名词组成来看,“新”和“工”都是用来修饰学科的,学科是本质,“工”是属性,“新”是价值取向。如果把学科作为一个属概念,那么按照新工科是新的工程学科或新的工科学科的说法,新工科就是学科这个属概念下的一个种概念。作为学科的下位概念,新工科毫无疑问是归属学科范畴的。但是,在目前公布和发表的许多关于新工科建设的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中,多把新工科称为“新工科专业”,如果从最后落脚于“专业”来看,似乎新工科又归于专业范畴。例如,“复旦共识”提到,“新工科建设一方面要主动布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那么,新工科到底是属于学科范畴,还是属于专业范畴,亦或是二者兼具呢?这个问题的厘清不仅涉及到新工科建设的内容,更关系到新工科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建设目标。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和专业二者的边界是清晰而分明的。

  从内涵来看,学科是科学知识领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较为成熟的产物。某个学科研究领域,只有当科学研究成果积淀到一定程度,形成了特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这个领域才有可能形成一门学科”。[3]换句话说,学科是独立的、完整的,是具有自己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成熟理论体系的。专业则是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4]专业是模块化的,强调的不是知识体系的系统而是课程结构的完整。从发展目标来看,学科是按照知识自身的逻辑,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规律,以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知识的创造和产出。专业面对的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强调的是社会的需要,主要遵循的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培养的是学科新人,对接的是研究生教育;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对接的是本科教育。在建设内容上,专业建设以课程建设为主,主要指教什么和怎样教,与教学活动密切关联;学科建设则多指大学学术发展实践活动,除学院和系所外,一般还落脚于研究平台、研究项目、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一些虚拟的学术组织等的建设。

  第二,新工科的出现突破了学科和专业的边界,集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于一身。

  一方面,新工科是具有学术属性的。《新工科建设路线(天大行动)》中提到,新工科建设要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在这里,新工科建设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种交叉融合和以往大多发生于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同,它突出了任何学科和工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如理工交叉、文工交叉、经工交叉等等。这种学科交叉融合路径恰好体现了对学科建设本质的回归。

  学科的划分源于知识的扩展与人类认识的矛盾,知识本身是一个统一体。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基本上把世界看成一个混沌的整体,以感性直观和理性思辨从整体上把握自然,把握社会。哲学统摄一切学科,它包罗和融合着最初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萌芽。[5]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知识爆炸”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被迫将知识划分为一个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内,人们的研究达到了精致化的程度,学科呈线性向纵深发展。到20世纪中叶,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的革命,在社会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下,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成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意蕴。在此意义上,新工科建设顺应了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学科发展的要求呈现出强烈的一致性,新工科的学科属性由此得到完美呈现。

  另一方面,新工科又是具有专业属性的。前苏联最早把“专业”一词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特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专业”的另一种解释是“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与专业对应的名词是“课程计划”。在美国则用“Major”一词来表示,一般译为主修。“Major”指的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个课程体系,一个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课程组合,也即是潘懋元先生所说的“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职业的角度,专业是刚性的;而从课程的视角,专业又是柔性的。大学的新工科建设同时关照了新工科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各高校往往根据其学科属性积极布局“新工科”专业,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的主要发力点。

  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广州国际校区布局的“新工科”专业就包含了大数据、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中山大学新增了航天航空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以及海洋工程与技术等3个专业。同济大学也推出了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工程、海洋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6个“新工科”相关专业。同时,各高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天津大学作为新工科建设的排头兵,在新工科建设中首先推出了21门面向新工科的公共课程,分为基础类、计算类、制造类、综合类四类。由此可以看出,不论从职业的角度还是从课程的角度,新工科的专业属性显著而饱满。

  作为学科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新工科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是相通的。二者相互包含、相互影响。把握新工科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的统一,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大学建设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张皮的现象,祛除“重学科、轻专业”、“重专业、轻学科”等科研和教学发展不平衡的弊端。

  

  新工科建设目标之新,体现于“知识之新”和“人才之新”。知识之新是新工科学科属性的功能体现,具有多样化的建设和呈现方式。综合性高校汇聚不同属性的学科,具有学科交叉综合的先天优势。在新工科建设中,综合性高校要站在新工科建设的最前头,利用自身文理见长的优势,将目光瞄准理科和工科的交叉地带,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产生新的技术,孕育出横跨理科和工科两大领域的新的工科领域。

  工科优势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内容各有特点。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中的理工交叉不同,工科优势高校更多的着眼于工工交叉,即把传统工科和最新技术相融合、和行业产业的需求相结合。在新工科建设中,工科优势高校要立足产业、立足工科,主动出击,积极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同时消除传统工科间的隔阂,展自身学科所长,加速工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打造工程学科专业的升级版。

  人才之新需要高等工程教育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发展新经济需要培养一批面向当前和未来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产业升级改造需要多样化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赢取国际竞争需要同时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在新工科建设中,除了布局面向未来的新兴工科专业,还要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近年来每年工科本科毕业生约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但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过剩与不足的结构性失衡明显,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则是部分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所需人才严重短缺,在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一些新兴领域尤为明显。

  新工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新工科建设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坚持走学科建设的道路,又要重视专业建设,重视人才培养,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两条道路的通达和协调决定了大学三大功能实现的成效。

  

  我国的大学系统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属性和不同目标的高校组成。在新工科建设中,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各有不同。“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以及随后推出的系列文件对不同类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内容、路径和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设计。大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尤其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属于工科优势高校,立足行业、服务行业、引领行业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鲜明特色和重要使命,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基本遵循。

  

  首先,行业特色型大学对行业坚强的支撑力源于其拥有一批支撑行业发展的优势学科,这些优势学科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归属于行业管理,行业管理体制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相对优越的发展环境。在行业强有力的支持和支撑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尤其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学科不仅成为这些大学的强势学科,同时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也表现不俗。而这些大学和学科也不负行业所托,多年来为所在行业提供了雄厚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处于本行业领域的“领头羊”地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条块分割体制被打破,行业特色型大学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所属。但是,管理关系的改变并没有改变这些大学固有的行业特色。

  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简称“北京高科”)为例。北京高科成立于2011年,由12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组成,这些大学具有显著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群优势(见表1)。在这些优势学科和学科群的支撑下,这些行业特色型大学拥有了对行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同样这些优势学科和学科群也必将为这些大学的新工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注:1.优势学科指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属于A类的学科。2.北京高科大学还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由于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这三所两地办学大学统一进行,没有单独数据,故本文未列表中统计。

  其次,行业特色型大学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发展,面向行业需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1958年建校至今,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己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服务国家发展前沿。新的世纪,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学校紧紧抓住机遇,瞄准国家战略,超前规划、科学论证、加强建设,在电气、动力、自动化和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以“能源电力”为核心,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学科,同时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通过互相渗透、交叉融合,抢占学科制高点,构建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在“双一流”建设中,华北电力大学又在“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融和,凝练形成了“能源电力工程与科学”优势学科群。从华北电力大学学科专业体系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能源电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过程。这不仅体现了新工科建设所倡导的交叉融合的理念,同时也显示了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

  第三,行业特色型大学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对于行业发展趋势、前沿、需求有深刻而直接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是中国大学最核心的使命与责任。行业特色型大学诞生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行业而产生,在服务行业需求的过程中成长。多年来,行业特色型大学尤其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牢记自己使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为新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革,一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基于对大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与行业的关系的思考和定位,准确把握新科技革命对行业带来的变革,密切关注和科学预测行业转型升级催生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站在国际、国内最前沿,以前瞻性的眼光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以突破传统的依托行业与服务行业的格局为目标,努力变被动为主动、变支撑为引领、变跟随为超越,着力建设高水平的服务行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学科专业体系,这种理念与行动正是新工科建设推动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行业特色型大学以其超强的行业背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打造了自己的优势。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本行业领域居于“领头羊”的地位。但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无形中也减缓了这些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所受到的冲击,所以导致一些行业特色型大学危机意识不强,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加强新工科建设的紧迫性急待加强。

  以人才培养为例。良好的就业前景不仅使得优势学科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屡创新高,同时也拉高了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录取分数。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学科水平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也由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把毕业后在行业内就业作为目标。

  笔者依据部分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高校“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这些大学2018年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率进行了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统计的8所行业特色型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在本行业内的就业率大部分都高于在其他行业的就业率,一些大学如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甚至超过一半的本科毕业生都是在行业内就业。

  这种现象在优势学科专业表现更为明显。行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其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专业。仍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和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两个学院是行业特色最为明显的两个学院。在2018年5440名本科毕业生中,电气学院和能动学院两个学院的2578名毕业生,有56.32%的人选择直接就业,签约率都明显高于其他学院。

  优厚的就业环境使得部分师生滋生出了小富即安、止步不前的心态。比如,这些优势学科专业毕业生考研率和出国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专业,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生的发展状态与选择的一个导向,同时,也从很多方面反映出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科专业对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反应迟缓、敏感度不高,学科交叉融合的动力不足;部分教师对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等。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这些大学的优势就有丧失的危险。

  

  面向新时代,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理应与其使命、责任和地位相匹配,要把建设高水平大学与推进新工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能够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型创新人才或领军人才,着力解决好行业发展“源头”的基础性、原创性问题以及与行业产业密切相关的共性技术问题,探索那些在当下行业产业技术急需发展的领域,切实发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中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于行业的服务和引领,高水平地完成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职能。[6]

  就现实来看,目前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发展距离这个目标尚有不少差距。调查显示,行业特色型大学对行业的人力支持更多的表现在数量而不是质量上,新工科建设所需人才质量和数量明显不足。虽然行业特色型大学毕业生在行业内占很大比重,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高于其他院校。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反映出在基础知识方面比较扎实,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比较好、工作踏实肯干等特点,但也显示出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等弱势,这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痛点;也表现出在行业的高层管理岗位、尖端技术岗位等高端人才的占有率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人才输出并不乐观,相当部分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和成长空间不尽如意。有人曾开玩笑说,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大部分毕业生非常会干活,但是也只会干活。而这种状况这显然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定位是不相符的。

  在学科建设上,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学科实力雄厚,这些学科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品牌学科,也是支撑行业发展的重点学科。但是,从行业特色型大学目前的学科建设状态展来看,优势学科的发展在对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业态发展趋势而言,显示出对新技术、新需求的敏感度不足、学科融和度不够、发展创新性不高;在针对整个学科体系而言,也表现出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不强。在“双一流”的建设目标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要从世界一流、融合发展的高度,紧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加快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步伐,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和、推进新工科建设,把优势学科做“强”、做“新”、做“大”,带动学校学科体系全面提升。

  

  

  “新”是新工科的内涵和本质。不论是传统学科专业升级改造而成的新工科专业,还是新兴产业催生的新工科专业,都体现了学科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范式,反映了高等工程科技人才的新规格新要求,体现了对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对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积极响应,以及对“双一流”建设的积极呼应。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站位要高,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造福人类为己任,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人才强国为使命,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行业,将新工科理念融入学科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的全过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科建设模式,创造新工科建设的中国经验,引领世界的新工科建设发展,让中国的新工科建设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多路径、多模式和多内容的活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以行业特色型大学为首的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要各安其位、各展所长,以三足鼎立推动我国的新工科建设。

  首先,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新工科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把一切推到重来,关键是要走出自己的特色。行业特色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新工科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对综合性学而言,其新工科建设更多的表现为“走出去”,把自己理科优势辐射到工科,促进理工交叉,从而催生出新兴工科专业。而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主的工科优势高校,其新工科建设则应该采取“拿来”战略,即立基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面向当前和未来行业发展急需,以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为核心,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传统学科升级改造,打造工程学科专业的升级版。

  其次,优化学科布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质而言,新工科建设就是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独木不成林。学科要交叉融合,就必须有数量和水平足够的学科。对于以工科立校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说,工科是发展和竞争的支柱,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批可以支撑行业发展的优势学科。因此,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绝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或几个学科专业,也不是设置多少门课程,而是从优化学科体系入手,为新工科建设创设一个优良的环境。

  

  新工科建设既不是口号,也不是帽子,它是一种扎扎实实的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综合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工科建设这一概念一提出,各高校纷纷响应,目前新工科建设可以说是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围绕新工科主题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已达1000多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工科专业已有500多个……。但是,新工科建设的成效和新工科建设的热情似乎并不成正比。日前,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对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改革项目开展评审,发现只有38.9%的项目被评为“良好”,另有56.19%的高校只能算是正常开展,还有4.9%的高校项目被评为“差”。因此,新工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坚持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统一,坚持学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统一,坚持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将新技术、新知识引入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和跨学科知识结构,养成前瞻交叉思维方式,培养知识综合、技术集成和跨界整合的能力;打通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以及行业领军人物。

  新工科建设指明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体现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对具有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积极探索,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行动和信心。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必须把培养满足行业当代和未来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放在首位,遵循工程教育的规律,遵循新工科建设的规律,脚踏实地,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行动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在新的时代有新的作为。

  

  [1]阚凤云,陈斌.新工科,一场工程教育新革命?中国科学报:2017-03-14第6版.

  [2]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心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20.

  [3]宣勇.“学科”考辨[J].高等教育研究,2006(4):18-23.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

  [5]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

  [6]刘吉臻.依托 服务 引领 超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定位的战略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3(1):31-34.

  

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翟亚军、荀振芳,华北电力大学高教所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三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教高厅函〔2018〕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理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行业协(学)会,有关企业: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我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精神,在有关方面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通讯评议、专家组评议及公示,我部决定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现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

  各有关单位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项目实施。现提出如下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要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要认真研究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大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评价激励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和引领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创新大学组织形式,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面向当前产业急需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要加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成果,在新兴工科的课程体系、新形态教材和教学内容、在线开放课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突破。

  

要充分发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群的平台作用,定期组织项目交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加大推进校际协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理工专业类教指委要发挥好“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作用,加强对相关项目群的指导、支持和服务,组织开展师资培训、交流研讨等,统筹推进本领域“新工科”建设。我部将适时通报表扬各地各高校“新工科”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对于推进不力的项目将予以提醒或撤项。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立“新工科”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

  

我部将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适时增加“新工科”专业点;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设置“新工科建设专题”,汇聚企业资源。鼓励部属高校统筹使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采用多种渠道提供经费支持。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将“新工科”建设列入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等。  

  附件:

        

教育部办公厅

2018年3月1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