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第13卷第6期 资源与产业 Vol 13 No. 6 11年12月 reSOURCes Industries Dec 2011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赵洋,鞠美庭',沈镭 (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矿产资源安全是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稳定、持续、经济和足量地获得各种矿产,同时 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日目前,我囯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矿产資源在促进我囯工业化进程中发挥 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囯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但是长期无节制的开发 利用,使得本来紧张的矿产資源问题愈加严重。如罘在矿产資源开发利用方式上没有大的突破,在其管理上 没有新的转变,矿产資源危机将成为我囯经济发展的瓶颈,将直接威胁到我囯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分 析我国矿产资源现状,指出战咯矿产储备、资源綜合利用及加快对外开发是构建我囯矿产资源安全体系的 基础, 关键词:矿产资源安全;战略储备;綜合利用;对外开发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11)06-0079-05 SITUANTION AND APPROACHES TO CHINA S ORE RESOURCES SECURITY ZHAO Yang, JU Mei-ing, SHEN Lei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r Nanh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AS, Beijing 100101, Ch Abstract: Ore resources security refers to a nations capacity in obtaining all needed ore resources during econo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 maintain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China has stepped into a post-industrilization stage, ore resources play a paramount role. A fast industrilizaiton and urbanization rising demand for ore resources. However, ore resources have been over mined for a long time leading to a tight ply. Ore s crisis will become a bottleneck to Chinas economy if the current developing methods nalvzes the situation of China 's ore secunty system in stratege ore I comprehensive use and or Key words: ore resources security; strategic reserve; comprehensive use, overseas exploitation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费了大量的矿产资源。据预测,2020年,在中国能 171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157种,其中能源源消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将 矿产9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水达40亿t标准煤或更多,石油消费总量为5.5亿 气矿产3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5.8亿t,煤炭消费总量为37亿~38亿t,粗钢消 配套的几个少数国家之 费总量为45亿~5亿t,铜消费总量为700亿t, 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耗铝消费总量为1500万 收稿日期:2010-11-16;修订日期:2011-10-10:责任编辑:段丽萍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咨询课题。 第一作者简介:赵洋(1977—),女,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产业经济、资源管理工程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E-mail:hhyy21@126.com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13 卷第 6 期 2011 年 12 月 资源与产业 RESOURCES & INDUSTRIES Vol. 13 No. 6 Dec. 2011 收稿日期: 2010 - 11 - 16; 修订日期: 2011 - 10 - 10; 责任编辑: 段丽萍。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重点咨询课题。 第一作者简介: 赵洋 ( 1977— ) ,女,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产业经济、资源管理工程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E-mail: hhyy21@ 126. com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赵 洋1 ,鞠美庭1 ,沈 镭2 ( 1. 南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 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矿产资源安全是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稳定、持续、经济和足量地获得各种矿产,同时 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矿产资源在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 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但是长期无节制的开发 利用,使得本来紧张的矿产资源问题愈加严重。如果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没有大的突破,在其管理上 没有新的转变,矿产资源危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分 析我国矿产资源现状,指出战略矿产储备、资源综合利用及加快对外开发是构建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体系的 基础。 关键词: 矿产资源安全; 战略储备; 综合利用; 对外开发 中图分类号: F407.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464 ( 2011) 06 - 0079 - 05 SITUANTION AND APPROACHES TO CHINA’S ORE RESOURCES SECURITY ZHAO Yang 1 ,JU Mei-ting 1 ,SHEN Lei 2 (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Resources,CAS,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Ore resources security refers to a nation’s capacity in obtaining all needed ore resources dur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in maintain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China has stepped into a post-industrilization stage,ore resources play a paramount role. A fast industrilizaiton and urbanization requires a rising demand for ore resources. However,ore resources have been over mined for a long time leading to a tight ore resource supply. Ore resources crisis will become a bottleneck to China’s economy if the current develop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s prevail. This paper,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ore resources and sets up a safe ore resource security system in strategic ore resources reserve,comprehensive use and overseas exploitation. Key words: ore resources security; strategic reserve; comprehensive use,overseas exploitation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目前已发现的矿产 171 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 157 种,其中能源 矿产 9 种,金属矿产 54 种,非金属矿产 91 种,水 气矿产 3 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 配套的几个少数国家之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耗 费了大量的矿产资源。据预测,2020 年,在中国能 源消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将 达 40 亿 t 标准煤或更多,石油消费总量为 5. 5 亿 ~ 5. 8 亿 t,煤炭消费总量为 37 亿 ~ 38 亿 t,粗钢消 费总量为 4. 5 亿 ~ 5 亿 t,铜消费总量为 700 亿 t, 铝消费总量为 1 500 万 t [1]
资源与产业 年 达60%以上。其中,铜矿迄今发现了900个产地 1矿产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 大型矿床占2.7%,中型矿床占8.9%,小型矿床 多达88.4%,致使我国329个己开采的铜矿区累计 矿产资源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资铜产量只有50多万t。 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表1全国主要矿产分布情况 在我国,90%以上的能源和80%左右的工业原料都 主要分布地区 取自矿产资源,每年投入国民经济运转的矿物原料铁矿辽宁、河北、安徽、四川、山西、云南、内蒙古、 超过50亿t,矿产资源支撑了占我国GDP70%国民 山东、湖北、河南、北京 经济的运转,保障了300多个矿业城市的生存与发 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安徽、江西、湖北、广东、 展,形成了10300个大型国有矿山企业,解决了 山西、云南、西藏、新疆 2100万人口就业回。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矿产资铝土矿山西、广西、贵州、河南 源安全就是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铅矿云南、广东、内蒙古、甘肃、湖南、江西 稳定、持续、经济和足量地获得各种矿产,同时又锌矿云南、内蒙古、甘肃、广西、湖南、广东 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矿产资源安全已经演变成为钨矿湖南、江西、河南、广东、广西 个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国际问题,对于消费国和锑矿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甘肃、广东 生产国,矿产资源安全的主要内容不尽相同。作为金矿江西、山东、甘肃、黑龙江、四川、陕西 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矿 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很大,对内对外都面临着巨大压 表2我国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金矿 力,但是长期以来,科学的矿产资源安全观并没有 磷矿贫矿所占比重 真正树立,我国的矿产资源安全面临着严峻的 查明资源 富矿查明贫矿所 形势。 矿种单位 资源储量比重/% 铁矿矿石亿t576.62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锰矿矿石万t71167.6 3723.8 2.1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金矿金属 4414.24 1252.3 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其中,钨、钛 磷矿矿石亿t 163.64 13.83 91.5 锑、稀土、菱镁矿、硫、石膏、石墨、重晶石、膨铅土矿矿石万1254540 润土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这些矿产大多是 注:富铁矿品位≥48%;富锰矿品位≥28%:富铜矿品位≥1% 些用量较小的稀有金属矿产和一些非金属矿产,相 富磷矿品位(P2O3)≥30%;富金矿品位≥6g/t;*为三水型铝土 应的,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 同时,矿产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 2.2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增大,供需矛盾突出 (表1),全国各地拥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矿产资 源,北煤南调、西煤东运、南磷北上的局面长期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 在。许多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受到交通运输等求量持续增大。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的矿石量超 外部条件的制约,一些大型、超大型矿区主要分布过50亿t,成为世界上矿产品消费大国之一。虽然 在边远地区,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丰富,总体储量较大,但人均资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三多、“两少”、 源占有量少。同时,如以“储产比”表达资源保障 难”,即贫矿多、中小型矿床多、共伴生矿床多,程度以及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显然我国主要矿产 富矿少、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开发利用难资源的静态“储产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 (表2)。大宗性矿产资源中,贫矿所占比例都高连储量丰富的煤炭,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资 源 与 产 业 2011 年 1 矿产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 矿产资源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资 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我国,90% 以上的能源和 80% 左右的工业原料都 取自矿产资源,每年投入国民经济运转的矿物原料 超过 50 亿 t,矿产资源支撑了占我国 GDP70% 国民 经济的运转,保障了 300 多个矿业城市的生存与发 展,形成了 10 300 个大型国有矿山企业,解决了 2 100万人口就业 [2]。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矿产资 源安全就是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 稳定、持续、经济和足量地获得各种矿产,同时又 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矿产资源安全已经演变成为 一个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国际问题,对于消费国和 生产国,矿产资源安全的主要内容不尽相同。作为 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矿 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很大,对内对外都面临着巨大压 力,但是长期以来,科学的矿产资源安全观并没有 真正 树 立,我国的矿产资源安全面临着严峻的 形势。 2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2. 1 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其中,钨、钛、 锑、稀土、菱镁矿、硫、石膏、石墨、重晶石、膨 润土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这些矿产大多是一 些用量较小的稀有金属矿产和一些非金属矿产,相 应的,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 同时,矿产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 ( 表 1) ,全国各地拥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矿产资 源,北煤南调、西煤东运、南磷北上的局面长期存 在。许多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受到交通运输等 外部条件的制约,一些大型、超大型矿区主要分布 在边远地区,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三多”、“两少”、“一 难”,即贫矿多、中小型矿床多、共伴生矿床多, 富 矿 少、 大 型 超 大 型 矿 床 少, 开 发 利 用 难 ( 表 2) [3]。大宗性矿产资源中,贫矿所占比例都高 达 60% 以上。其中,铜矿迄今发现了 900 个产地, 大型矿床占 2. 7% ,中型矿床占 8. 9% ,小型矿床 多达 88. 4% ,致使我国 329 个已开采的铜矿区累计 铜产量只有 50 多万 t [4]。 表 1 全国主要矿产分布情况 矿种 主要分布地区 铁矿 辽宁、河 北、安 徽、四 川、山 西、云 南、内 蒙 古、 山东、湖北、河南、北京 铜矿 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安徽、江西、湖北、广东、 山西、云南、西藏、新疆 铝土矿 山西、广西、贵州、河南 铅矿 云南、广东、内蒙古、甘肃、湖南、江西 锌矿 云南、内蒙古、甘肃、广西、湖南、广东 镍矿 甘肃、新疆、云南、四川 钨矿 湖南、江西、河南、广东、广西 锑矿 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甘肃、广东 金矿 江西、山东、甘肃、黑龙江、四川、陕西 表 2 我国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金矿、 磷矿贫矿所占比重 矿种 单位 查明资源 储量 富矿查明 资源储量 贫矿所占 比重/% 铁矿 矿石亿 t 576. 62 10. 85 98. 1 锰矿 矿石万 t 71 167. 6 3 723. 8 94. 7 铜矿 金属万 t 6 708. 73 2 045. 11 69. 5 金矿 金属 t 4 414. 24 1 252. 3 71. 6 磷矿 矿石亿 t 163. 64 13. 83 91. 5 铝土矿 矿石万 t 254 540 3 091. 4* 98. 8 注: 富铁矿品位≥48% ; 富锰矿品位≥28% ; 富铜矿品位≥1% ; 富磷矿品位 ( P2O5 ) ≥30% ; 富金矿品位≥6 g /t; * 为三水型铝土 矿。 2. 2 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增大,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 求量持续增大。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的矿石量超 过 50 亿 t,成为世界上矿产品消费大国之一。虽然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丰富,总体储量较大,但人均资 源占有量少。同时,如以“储产比”表达资源保障 程度以及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显然我国主要矿产 资源的静态 “储产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 连储量丰富的煤炭,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 80
第6期 赵洋等: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81 水平的一半。尽管国家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分铁矿和铝土矿资源;巴西、澳大利亚、印度3个 整、技术进步、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努力,目前矿产国家铁矿石占世界产量的60%,占世界贸易量的 资源能力依然有限,供需矛盾严重 90%;智利、秘鲁、印尼占世界铜产量的52%,贸 近年来,许多矿产已经出现国内供给不足,消易量的90% 费依赖大量进口的现象。2008年,原油、铁矿砂及 我国矿业对外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其精矿进口量分别比1999年上涨了4.9倍、8倍但是,资源型企业“走出去”一直缺乏切实可行的 (图1),进口依存度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同年,国法律、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抵御风险的能力较 内铜矿砂及精矿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8%,原油弱;国内企业凝聚力较差,对外合作常处于被动地 的对外依存度接近50%,铁矿砂及精矿的对外依存位,矿产品进口价格常常受制于人。 度接近40%,镍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主要矿产品进口集中度较 (图2)。主要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高。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矿产品贸易在向 多元化发展,但是主要矿产进口集中度仍保持在较 a铁矿砂及其精矿口铜矿砂及其精矿 高水平,2004-—-2008年间,煤炭、原油、铁矿砂 氧化铝 铜矿砂及其氧化铝的进口集中度都在60%以上 (图3),且排在前五位的进口来源国较为固定 (表3)。境外重要矿产来源地高度集中,并不利于 风险的分散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11999—2008年我国主要矿产进口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年)。 2005 2006 2007 2008 70 0×××××× 煤炭口一原油4铁矿砂及其精矿 M一铜矿砂及其精矿一一氧化铝 图32004-2008年主要矿产进口集中度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5-2009年)。 表32004-2008年主要矿产进口来源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主要进口来源国 年份 煤炭 越南、印度尼西亚、蒙古、澳大利亚、朝鲜 及其一二餐化 其精矿 原油 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 铁矿砂及其精矿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印度尼西 图22000-2008年我国主要矿产进口依存度变化趋势 亚、加拿大、秘鲁、俄罗斯联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年)。 铜矿砂及其精矿智利、秘鲁、澳大利亚、蒙古、美国、加 2.3国际竞争激烈,我国重要矿产来源地高度 拿大、墨西哥 集中 氧化铝 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几内亚、西班牙、 目前,世界矿业领域围绕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 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牙买加、美国 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前八家跨国矿业公司拥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5-2009年)。 有全球矿业资本市场75%的份额,控制着世界大部 注:统计资料根据2004-2008年进口来源国及地区前五名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6 期 赵洋等: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水平的一半 [5]。尽管国家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 整、技术进步、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努力,目前矿产 资源能力依然有限,供需矛盾严重。 近年来,许多矿产已经出现国内供给不足,消 费依赖大量进口的现象。2008 年,原油、铁矿砂及 其精矿进口量分别比 1999 年上涨了 4. 9 倍、8 倍 ( 图 1) ,进口依存度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同年,国 内铜矿砂及精矿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达到 58% ,原油 的对外依存度接近 50% ,铁矿砂及精矿的对外依存 度 接 近 40% ,镍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超过 80% ( 图 2) 。主要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2. 3 国际竞争激 烈,我国重要矿产来源地高度 集中 目前,世界矿业领域围绕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 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前八家跨国矿业公司拥 有全球矿业资本市场 75% 的份额,控制着世界大部 分铁矿和铝土矿资源; 巴西、澳大利亚、印度 3 个 国家铁矿石占世界产量的 60% ,占世界贸易量的 90% ; 智利、秘鲁、印尼占世界铜产量的 52% ,贸 易量的 90% [6]。 我国矿业对外开发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但是,资源型企业 “走出去”一直缺乏切实可行的 法律、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抵御风险的能力较 弱; 国内企业凝聚力较差,对外合作常处于被动地 位,矿产品进口价格常常受制于人。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主要矿产品进口集中度较 高。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矿产品贸易在向 多元化发展,但是主要矿产进口集中度仍保持在较 高水平,2004—2008 年间,煤炭、原油、铁矿砂、 铜矿砂及其氧化铝的进口集中度都在 60% 以 上 ( 图 3 ) ,且排在前五位的进口来源国较为固定 ( 表 3) 。境外重要矿产来源地高度集中,并不利于 风险的分散。 图 3 2004—2008 年主要矿产进口集中度趋势 数据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 2005—2009 年) 。 表 3 2004—2008 年主要矿产进口来源 矿产 主要进口来源国 煤炭 越南、印度尼西亚、蒙古、澳大利亚、朝鲜 原油 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 铁矿砂及其精矿 澳大利亚、巴 西、印 度、南 非、印 度 尼 西 亚、加拿大、秘鲁、俄罗斯联邦 铜矿砂及其精矿 智利、秘 鲁、澳 大 利 亚、蒙 古、美 国、加 拿大、墨西哥 氧化铝 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几内亚、西班牙、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牙买加、美国 资料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 2005—2009 年) 。 注: 统计资料根据 2004—2008 年进口来源国及地区前五名。 81
资源与产业 年 国十分重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并据此制定了综 矿产资源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合找矿、综合利用与综合评价的对策,开辟了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的多种途径 3.1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 为了应对因资源中断而引发的严重危机,很多在铜矿资源中,单一型铜矿只占27.1%,而综合型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战略矿产储备系统,包括 的共伴生铜矿占了72.8%;以共、伴生矿形式产出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英国、瑞典、瑞的求,锑、钼资源储量分别占到各自总储量的20% 士、挪威、芬兰等。主要涉及的矿产包括石油、各 ~33% 综合开发利用这些矿物会产生显著的 种有色金属以及稀有金属。对我国来讲,目前的首经济效益 要任务是,根据国情逐步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 1)应加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要在矿山生产 备体系 源头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生产过程中尽量提高 1)应适当选择储备的矿产资源,确定储备基矿石中主要元素的回收率,同时对于共、伴生组分 地。将矿产划分出可直接开发和留作国家储备的两要考虑采用可行的技术综合回收利用。对于长期开 类资源;明确保护性开采矿种,如钨、锡、锑、稀发的老矿山,我们应利用其现有的生产要素和条 土等,调整其年度开采指标限制和出口限额。同件,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开发剩余废弃矿产资 时,应由国家主导,企业参与,加快国家储备矿产 ,从这些资源中分选回收有用的组分。 地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投入,对矿产资源储备地2)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 进行保护、管理和经济补偿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二条对于矿产资源的综 2)选择稳定的储备主体。一般来说,从国合利用有明确规定,但是相比德、美、日等国,在 家安全角度出发建立的战略储备,不具有盈利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还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应 而且所需的资金量庞大,完全由政府储备的成本及从国情出发,加快立法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方面的 维护費用较高,因此应把民间储备作为国家储备的法律法规,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法制化、规 重要补充。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相范化。 关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储存矿产品等原料的意识不3.3加快对外开发矿产资源 断提高,已经为民间储备奠定了基础。 3)将矿产资源储备纳入法律框架。在许多国 美、加、澳、日、英、法、德等国一直鼓励本 家都有涉及矿产资源储备的法律法规,例如日本的国公司向海外发展,获取质优廉价的矿产资源,来 《稳定国民生活应急法》、《石油储备法》,英国弥补国内矿产资源供给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中 1976年的能源法案。我国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后期,我国相关部门和资源型企业开始着手走出国 源矿产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很少涉及资源储备的问门,但是,除了石油企业较成功外,其他矿山企业 题,应将该问题法律化、制度化。资源储备法律机都面临很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对外开发矿产资源 制的建立,能够保障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到政涉及要素比较复杂:国外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当地 府相关部门,明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针对具体的开发利用的经济条件、相关的政策法律、政局以及 情况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达到战略储备的最终外交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完善的政策和制 目的 度用以支持矿业的海外发展 1)从国家层面上,国家应依托其经济、军 3.2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事、科技等优势,支持矿业全球战略。相关职能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指在开发前对矿产资源部门应当做好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工作,指导矿业 进行综合勘査,对采出的矿物进行分析与评价,最企业跨国经营。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我们要促进矿 大限度地利用矿产资源为目的的开发利用。世界各产贸易和投资规则的确立,增强我们矿产品贸易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资 源 与 产 业 2011 年 3 矿产资源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3. 1 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 为了应对因资源中断而引发的严重危机,很多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战略矿产储备系统,包括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英国、瑞典、瑞 士、挪威、芬兰等。主要涉及的矿产包括石油、各 种有色金属以及稀有金属。对我国来讲,目前的首 要任务是,根据国情逐步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 备体系。 1) 应适当选择储备的矿产资源,确定储备基 地。将矿产划分出可直接开发和留作国家储备的两 类资源; 明确保护性开采矿种,如钨、锡、锑、稀 土等,调整其年度开采指标限制和出口限额。同 时,应由国家主导,企业参与,加快国家储备矿产 地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投入,对矿产资源储备地 进行保护、管理和经济补偿。 2) 选择稳定的储备主体[7]。一般来说,从国 家安全角度出发建立的战略储备,不具有盈利性, 而且所需的资金量庞大,完全由政府储备的成本及 维护费用较高,因此应把民间储备作为国家储备的 重要补充。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相 关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储存矿产品等原料的意识不 断提高,已经为民间储备奠定了基础。 3) 将矿产资源储备纳入法律框架。在许多国 家都有涉及矿产资源储备的法律法规,例如日本的 《稳定国民生活应急法》、 《石油储备法》,英国 1976 年的能源法案。我国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 源矿产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很少涉及资源储备的问 题,应将该问题法律化、制度化。资源储备法律机 制的建立,能够保障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到政 府相关部门,明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针对具体的 情况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达到战略储备的最终 目的。 3. 2 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指在开发前对矿产资源 进行综合勘查,对采出的矿物进行分析与评价,最 大限度地利用矿产资源为目的的开发利用。世界各 国十分重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并据此制定了综 合找矿、综合利用与综合评价的对策,开辟了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的多种途径。 中国 80% 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 在铜矿资源中,单一型铜矿只占 27. 1% ,而综合型 的共伴生铜矿占了 72. 8% ; 以共、伴生矿形式产出 的汞、锑、钼资源储量分别占到各自总储量的 20% ~ 33% [8],综合开发利用这些矿物会产生显著的 经济效益。 1) 应加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要在矿山生产 源头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生产过程中尽量提高 矿石中主要元素的回收率,同时对于共、伴生组分 要考虑采用可行的技术综合回收利用。对于长期开 发的老矿山,我们应利用其现有的生产要素和条 件,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开发剩余废弃矿产资 源,从这些资源中分选回收有用的组分。 2)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二条对于矿产资源的综 合利用有明确规定,但是相比德、美、日等国,在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还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应 从国情出发,加快立法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方面的 法律法规,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法制化、规 范化。 3. 3 加快对外开发矿产资源 美、加、澳、日、英、法、德等国一直鼓励本 国公司向海外发展,获取质优廉价的矿产资源,来 弥补国内矿产资源供给的不足。20 世纪 80 年代中 后期,我国相关部门和资源型企业开始着手走出国 门,但是,除了石油企业较成功外,其他矿山企业 都面临很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对外开发矿产资源 涉及要素比较复杂: 国外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当地 开发利用的经济条件、相关的政策法律、政局以及 外交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完善的政策和制 度用以支持矿业的海外发展。 1) 从国 家 层 面 上,国家应依托其经济、军 事、科技等优势,支持矿业全球战略。相关职能 部门应当做好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工作,指导矿业 企业跨国经营。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我们要促进矿 产贸易和投资规则的确立,增强我们矿产品贸易 82
第6期 赵洋等: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的安全,尤其要注重签订大宗矿产品贸易的长期 源节约还需新视角[EB/OLJ.(2010-04-00D011-08 供货合同,利用国外资本,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 20].http://www.mlr. tdzt /zxc/dqr/4l earthday/zxzy/ 上占有一席之地。 201004/20100406144033.htm D2]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 2)从企业层面上,必须明确企业是对外开发 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口].财经研究,2006(6 矿产资源的主体,整个运作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企业开发前必须充分调研当地的地质背B]曹新元,王家枢,马建明,等.我国大宗矿产贫矿资源利用现 景、成矿条件,最大限度减少投资风险。当然,这 状、问题与对策.中国矿业,2007(1):5 些矿企的选择应以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国有大企业日雷涯邻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与对策[BO.(20008 为主,也不能忽视非国有经济力量在对外投资和国 08-20].http://finance.sinacomcn/ 际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E5]王安建,王高尚.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DM.北京:地震 出版社,2002: 结论 ]北京国经视点经济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境外矿产資源开发 研究报告(R)[EB/OL].[2011-08-20].htp://w. 综上,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和影响 docin. com/p-7823224. html 因素,面对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应该合理调控我 以]马超群,邵燕敏,杨娴,等.国外矿产資源战略储备及对我国有 色金属战咯储备建设的启示[N].科学时报.2008-04-3 国矿产资源的发展速度,保障矿产资源的可持续 发展。这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北京国经视点经济信息中心:.200中国境外有色金属源开 调节,通过资源储备、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促发研究报告[BOJ.Do-08-20].htp:∥ww.dwi 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达到又好又 com/p-71911452.hml 快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囯国土资源部。矿产資源消费趋势依然强劲,资 C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6 期 赵洋等: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的安全,尤其要注重签订大宗矿产品贸易的长期 供货合同,利用国外资本,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 上占有一席之地。 2) 从企业层面上,必须明确企业是对外开发 矿产资源的主体,整个运作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企业开发前必须充分调研当地的地质背 景、成矿条件,最大限度减少投资风险。当然,这 些矿企的选择应以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国有大企业 为主,也不能忽视非国有经济力量在对外投资和国 际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和影响 因素,面对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应该合理调控我 国矿产资源的发展速度,保障矿产资源的可持续 发展。这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 调节,通过资源储备、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促 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达到又好又 快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矿产资源消费趋势依然强劲,资 源节约还需新视角 [EB /OL]. ( 2010 - 04 - 06) [2011 - 08 - 20]. http: / /www. mlr. gov. cn /tdzt /zdxc /dqr/41earthday /zxzy / 201004 /t20100406_144033. htm [2] 吴巧生,成金华. 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 析: 基于 分 解 模 型 的 实 证 分 析[J]. 财 经 研 究,2006 ( 6 ) : 75-85 [3] 曹新元,王家枢,马建明,等. 我国大宗矿产贫矿资源利用现 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矿业,2007( 1) : 5-9 [4] 雷涯邻.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与对策 [EB /OL]. ( 2006 - 08 - 02) [2011 - 08 - 20]. http: / /finance. sina. com. cn / economist /jingjixueren /20060802 /19202786570. shtml [5] 王安建,王高尚. 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M]. 北京: 地震 出版社,2002: 267 [6] 北京国经视点经济信息中心. 2008 年中国境外矿产资源开发 研究报 告 ( R) [EB /OL]. [2011 - 08 - 20]. http: / /www. docin. com/p-7823224. html [7] 马超群,邵燕敏,杨娴,等. 国外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及对我国有 色金属战略储备建设的启示[N]. 科学时报. 2008 - 04 - 30 ( B2) [8] 北京国经视点经济信息中心. 2009 中国境外有色金属资源开 发研究报告[EB /OL]. [2011 - 08 - 20]. http: / /www. docin. com/p - 71911452. html 83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档
最近文档浏览记录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伴随经济增长有日益扩大之趋势,能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能源供给相对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探究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保障能源安全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能源安全,意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或特定阶段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保持能源价格的可接受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前提下,保障能源的持续、充裕、及时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状态。国家能源安全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安全性,是指通过维持能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相互均衡的状态,在保障能源稳定供给的前提下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正常需求。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即能源的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其他领域安全的依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生活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中文版显示,201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2%,为近50年来最高,此外,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也在继续快速增长,继2017年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之后,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升至43%。2019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约5亿吨,同比增长9.5%,对外依存度升至72.5%,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量1373亿立方米,增长9.4%较上年回落23.4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45.2%,与上年持平。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全国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电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
因此,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经济界、能源界人士的广泛重视,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结构上。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石油安全问题或油气安全问题上,也就是国内油气资源能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髙,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不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地运输煤炭,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的协调发展。
1、国内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攀高。我国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极其不平衡,80%以上的煤炭储量集中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约70%的可开发水能资源蕴藏在西南地区的高山峡谷中,一半以上的天然气资源储藏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也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边远欠发达地区,然而全国2/3的能源消费却位于东部地区,能源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严重的空间错位,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能源运输景象。
2、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世界能源形势呈现出供应源和需求方同时多极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局面。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大,目前在我国进口石油中56%来自中东,23.5%来自非洲,14%来自亚太地区,剩余的6.5%来自世界其他地区。来源虽然多元化,但仍集中在北非、中东和亚太地区等少数地缘政治不稳定区域。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石油生产和出口极不稳定。此外,进口通道集中度高,风险评估与安全保障力度不足。中国进口石油有70%-80%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一旦发生战事或被经济封锁,集中的石油运输通道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战。国际石油市场形势的复杂多变,增加了我国石油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1、能源消费模式不合理,环保压力不断增大。能源生产和消费环节造成的环境问题严重且难以治理。过去那种以为能源安全即等于扩大供给的观念,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过度消耗资源必然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必然增加的社会治理成本,已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开发缓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而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9%、石油占20%、天然气仅占3.4%、而水电、风电、核能及其他新能源加起来只有7%左右,而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17.8%、石油40.1%、天然气22.9%、水电和核能19.2%。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核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
1、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
2、替代能源发展不足,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为缓解能源安全问题,政府重点推进油气资源的替代,支持发展替代能源。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产业,推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氢燃料等新能源的应用。但都面临技术水平低、临成本偏高、设施建设不匹配、行业部门缺乏协调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定下基调,“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明确提出中国要实现能源安全战略的途径,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由此,“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作为国家长期战略,成为全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遵循。
1、建立新型能源消费观念,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全面推进能源节约,缓解能源供应带来的压力。我国既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又是能源利用率低下的国家。因此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围绕提升产品质量、保护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尽快走上低消耗、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之路。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充分考虑我国能源安全目前面临的挑战,通过生产、贸易、运输及消费等各个环节控制能源消费总规模,通过推广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调整我国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提升我国的能源自给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
1、加强能源储备体系建立,增强能源安全保障。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建立起至少维持消费90天的战略储备量,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158天、161天和127天,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对此,一要完善能源储备法律体系,重点考虑国家能源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问题。二要建设符合国情的能源储备体系。应当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能源储备的模式。三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四要实行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能源储备的国际合作,来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
2、积极扶持和壮大中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中国的全球资源战略服务。要积极扶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从事跨国油气开发与经营,使得它们有能力参与国际资源勘探、开发、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为中国在国际资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3、建立多渠道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减少能源来源单一化带来的风险。我国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与中亚、俄罗斯、北非、西非、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原油进口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减少石油供应中的风险性。目前中国的油气来源已经构成了多方位、多渠道的格局,其中包括海上LNG,中缅、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及中土、中俄油气管道建设等多种进口渠道。
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关键靠科技进步。要加强前沿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先进适用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重大能源技术装备开发能力。要通过科研创新加快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发展,加大海洋能、核聚变能等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目前情况下我国尚难以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充分发展核电不啻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快能源技术研究步伐,不断开发矿物燃料的替代能源,已成为一项事关发展大局的紧迫任务。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走能源与环境、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很多发达国家为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安全,都针对能源供应和储备问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目前的能源立法领域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安全形势,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能源立法经验,尽快研究制定涉及能源安全和发展战略的法律法规,实现能源安全有法可依、有法可行、有法律保障。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优化煤炭企业组织结构,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深化油气行业改革。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能源比价关系。要强化能源管理,健全能源开发监管体系。通过制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投资等经济杠杆,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鼓励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鼓励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能源安全问题需要得到国防力量的支持,能源国防建设刻不容缓。
1、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国际能源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充分利用我国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双边及多边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对话与合作,搞好我国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对外宣传,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2、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体系,增加定价话语权。中国作为全球石油消费大国,随着中国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及国际市场参与度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权中的地位仍然有较大上升空间。自2003年以来,中国通过推出国内燃油基准价、燃料油期货等手段,着力在亚太石油市场形成有效的价格基准,以促进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原油贸易秩序,进一步形成并发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博弈能力。对中国来说,未来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能源定价话语权。
3、当前国际环境较为复杂,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研判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全球能源安全,规避风险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另一方面,我国应结合能源体制的改革,改革现有能源的贸易制度,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贸易限制,构建多层级,多领域的,广泛的能源贸易体系,以规避他国对特定企业的制裁、封锁。同时应积极与不同的能源出口地区、出口国家加强在多领域合作,实现多种形式的能源贸易方式。国家金融部门应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尽可能多的实行能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方式,应在此领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或奖励。
“红色基因述初心”党建微纪录片
以制度优势推进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分享于2021-03-31 21:29
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原因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推荐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谷树忠 李维明
习近平主席近日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明确指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由此可见,国家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们对资源安全的若干基本问题作一个系统的梳理。
一、 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各个战略层面。资源安全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目标和要求。
社会各界对资源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资源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贡献是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由此自然资源往往被称为自然资源基础,即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二是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自然资源往往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有其极限或限制,不可能随心所欲、永无止境地索取。三是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往往呈现削弱之势,石油、水、耕地等资源危机层出不穷。四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不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水、大气、土壤污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五是自然资源、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的国际争夺愈演愈烈,并成为主导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资源外交、资源军事等应运而生。六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政治、民族等问题日益显现,“资源诅咒”或“资源陷阱”在部分国家、地区,特别是资源富集区或资源输出地时常发生。
二、 资源安全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
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的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状态或能力。
资源安全有五种基本含义。一是数量含义,即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量的充裕,但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意义。二是质量含义,即质量要有保证,于是产生了最低质量的概念,例如最低生活用水质量。三是结构含义,即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供给渠道的多样性是供给稳定性的基础。四是均衡含义,包括地区均衡与人群均衡两方面。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亦即资源的非遍布同质性,增加了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资源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人群阶层的存在,特别是收入阶层的存在,导致获取资源的经济能力(支付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影响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经济含义,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如较低价格)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
资源安全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目的性或针对性。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和管理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是要发现不安全因素、不安全领域、不安全方面和不安全地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和干预。二是动态性或可变性。资源安全问题与资源稀缺问题一样,是一个动态问题,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资源安全领域都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三是层次性或尺度性。资源安全大小之分,于是产生了国家资源安全和区域或地区资源安全,群体资源安全和个体资源安全等衍生概念。四是互动性或相关性。不同类资源安全间,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及经济安全间有互动性或相关性,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性,亦即其他安全状态的改进有助于资源安全状况改进。
三、 我国资源安全的环境和形势错综复杂
国内环境形势喜忧参半。一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较高速增长,给并不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二是人口增长及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进一步加大我国资源安全面临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逆转的、刚性的。三是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增长,我国淡水、石油、天然气、耕地等战略性资源,虽然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加大,是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主要问题,且近中期内难以改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断增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力度持续加大,在相当程度上减缓或减轻了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五是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判,我国对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国际环境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国际自由贸易主流意识下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并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还十分严重,这对于我国资源贸易格局、走向及对策等有着重要影响。二是各类生态环境行动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机构,对全球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低碳发展理念和呼声,无疑会抑制化石能源的消耗,对于减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压力是极其有利的。三是世界资源贸易与合作态势多变,各国、特别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国际贸易通道安全性变幻莫测,资源贸易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甚至争端不断上升,资源贸易延续寡头垄断格局。四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幻莫测,单极削弱、多极渐强的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地缘政治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 我国资源安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资源基础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多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使得资源决策回旋空间较大;资源勘察调查能力增强,使得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增多;资源工程建设发展较快,使得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不利面是资源丰度较差,资源人均量小,重要资源进口依存度较高,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现象较为普遍而严重,国际资源伙伴关系不甚理想,资源储备能力较弱。
二是人口增长因素。有利面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资源消费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减轻了资源压力;人口空间流动改善了部分地区的资源过载状况。不利面是人口持续增长且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加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依然很大。
三是国际贸易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国际贸易合作能力、国际支付能力持续增强,使得通过贸易获得所需资源的能力增强。不利面是国际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严重,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环境和社会风险,资源贸易伙伴关系不稳定或伙伴国局势不稳定。
四是科学技术因素。有利面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不利面是资源节约和保护等关键科技领域的创新尚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节能、节水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五是经济发展因素。有利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入推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强度不断下降,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正在建设之中。不利面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特别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仍有较大比例,高能耗、高水耗、高地耗的基本产业特征尚未根本改善。
六是地缘政治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奉行国家平等、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准则,周边环境总体稳定并部分向好。不利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与极少数国家关系较为紧张;我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呈竞合关系格局;我石油等重要资源进口通道单一且风险较大,通道安全隐患较大。
七是生态环境因素。有利面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减轻资源破坏和浪费、改善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不利面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服务功能较弱,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破坏现象仍然普遍而严重。
八是文化教育因素。有利面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包括崇尚节约的文化传统,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等,对于增进公民资源节约意识是有利的。不利面是“炫富”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仍时有发生,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仍很薄弱。
九是体制机制因素。有利面是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资源环境正逐步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不利面是资源价格制度还有缺陷,资源核算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广度和深度还十分有限,有关资源环境考核、审计的诸多基本难题有待破解。
五、 实施资源安全保障战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水平
一是实施资源调查战略,强化我国资源之基础。提高对本国或本地区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性状的了解程度,减少资源不确定性对资源决策的影响,增进资源相关决策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以提高资源安全的已知程度。重点加强矿产资源勘察,加强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的调查,增加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调配能力。重点加强西部和中部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
二是实施资源保护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可用性。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并对非更新资源(矿产资源)实行适度控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或维持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数量和质量性状。重点加强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维护,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及草场资源保护等。同时,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实行规模和速度方面的控制。
三是实施资源储备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后备力。增加储备,提高对供给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应对能力。同时,资源储备对于资源贸易谈判还有着极其重要影响,资源储备越多,在国际资源贸易谈判中所拥有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就越大。要重点加强战略性储备和商业性储备。
四是实施资源配置战略,增强我国资源支撑力。提高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用途间的配置效率,以切实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通过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以减少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提高资源安全水平。资源配置型工程建设仍是必要的。
五是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提高资源利用之效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占用和消耗水平,减缓国家或区域自然资源基础的萎缩趋势和程度。加强资源节约制度的建设、资源节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资源节约宣传与教育等。
六是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减缓短缺资源之压力。用较不稀缺的资源替代较稀缺的资源,以缓解稀缺资源的稀缺程度,提高稀缺资源的保障程度。重点实施能源替代,特别是用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能源;清洁淡水替代,包括再生水或中水利用、海水淡化、微咸水利用等;基本农田置换,即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将被占用耕地置换出来用于发展工业、交通和居住。
七是实施资源创新战略,提升资源创新支撑力。加强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与创新设计、资源安全制度创新,推动资源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和建设。重点加强节能、节水、耕地保护、矿区修复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八是实施资源贸易战略,提升国外资源统筹力。发展于我有利的资源贸易体系,建立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为宗旨的资源贸易体系。实现多元、多渠道、多路径,以及稳定可靠、经济合理的资源进口;规范、控制和管制资源出口;参与国际资源贸易格局的形成与多边资源贸易谈判;注重资源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监管。
九是实施资源合作战略,提升国际资源影响力。建立旨在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并兼顾关系国利益的资源合作关系,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的境外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国家政府层面的资源合作关系及其构建与发展;企业层面的资源合作关系及其构建与发展。
最后是实施资源外交战略,提高资源外交保障力。积极开展政府首脑层面的资源外交、官方资源外交和民间资源外交。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资源开发争端。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运行。
(作者单位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
,密码:
,立即进入
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浅谈中国能源安全问题
吕浩
摘要
:
近年来,
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能源是一个关系国家社会经
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能源的逐渐减少,
世界能源安全和中国能源
安全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由能源引起的冲突乃至战争日益增多,
能源
安全的地位日益凸显。
关键词
:能源
能源安全
石油安全
非传统安全
一、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能源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一种。是指为保障一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使能源特
别是石油可靠而合理供应,规避对本国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军事、政治、外交和
其他非传统安全事件所引起的能源供需风险状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内容,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资源,比如说石油,其
除了是重要的动力资源外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对于维护我国国
家安全,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存在的国际纷争和冲突,很多是为了争夺能源引起的,能源问题是其中的
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中日有关东海油气田的争端,美国为了控制中东石油资源而
发动的两次海湾战争都是由能源问题直接引起的。
二、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
1.
中国能源供需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国内能源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从
90
年代开始需求量逐渐超过
供给量,
1993
年起我国从能源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能源安全的压力逐渐增加,能源
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能源占有量比较贫乏的国
家。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只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
2.3%
。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量的
1.20%
。国内能源的储量和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能源的供需状况是,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国内供给量占供给总量的比例
逐渐减少,进口能源占能源供给总量的比例逐渐增加,我国主要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
度逐年增加。
2.
中国能源进口的来源、渠道及结构
中国石油进口的来源多集中于中东地区、非洲、中亚和拉丁美洲,
60%
~
70%
的石
油进口来自在中东。
沙特阿拉伯、
伊朗以及安哥拉是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国家。
来自拉丁美洲和中亚地区的石油进口量近些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中亚、俄罗斯和缅甸,其中来自俄罗斯和中亚的天然
气占很大比例,中亚和俄罗斯将成为中国未来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此外,我国
与澳大利亚也签有长期供应天然气的协议。
能源进口
的渠道是受能源进口来源地的影响的。
我国的石油进口集中在中东地区,
其他地区的进口量都较少。
每年石油进口量中,
利用国外开发的份额油仅约
500
万吨,
金牌作者
天明学术
教学课件、论文、PPT模板企业制度实用表格
内容数
粉丝数
等级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重要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未来一段时间,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总量将持续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 能源资源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我国能源资源发展将从总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能源资源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 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 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刻不容缓。非常规油气、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安全先进核能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能源格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能源消费增速趋缓, 质量和效率问题突出, 能源转型任重道远。习总书记提出, 要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的革命。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国内能源转型新形势,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正面临重大挑战和重大机遇, 必须立足我国资源现状, 把握发展趋势, 明确战略目标, 统筹全局, 因势利导, 推动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世界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2017年,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达135.11亿t油当量, 比2007年增长了17%, 持续保持增长(如
所示)。受经济形势影响, 近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速略有放缓。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2.2%, 高于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率1.7%, 呈现较好增长势头。能源消费的增长和GDP增速密切相关, 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都保持了增长,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目前, 世界主要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石油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资源, 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2017年, 全球石油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7%, 高于过去十年1.0%的平均增速。目前, 世界石油消费的19.5%都在美国, 欧盟、中国、日本消费量占比分别为14%、13.3%、4.1%。国际油价正在缓慢回升, 2017年北美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约50美元/桶上涨至约70美元/桶, 下半年涨幅高达40%。石油产量也在缓慢上升, 在OPEC减产0.7%的情况下, 全球石油产量仍有0.5%的涨幅。从
中可以看出, 在低油价背景下, 全球石油消费量持续走高, 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保持增长, 但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石油消费仍保持基本稳定, 并有所下降。
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过去十年, 天然气作为新兴低碳能源资源, 全球总消费量增长了近25%, 目前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占23%。2017年, 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速3%, 是从2010年以来最快的一年, 占全部一次能源增量的33%, 成为增量最高的能源来源。从
中可以看出, 欧盟低碳能源需求强劲, 天然气消费量连续三年保持上升, 2017年同比增长4.3%;得益于电力使用的增加, 美国天然气消费量略有下降, 但近十年增速仍然接近20%;日本虽没有天然气资源生产, 但通过LNG(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进口, 也保持了稳定的天然气消费; 中国天然气消费直线上升, 2017年涨幅高达15%。目前天然气市场基本平衡, 天然气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受中国旺盛需求拉动, 2017年全球天然气产量涨幅接近4%, 远超过去十年平均水平2.2%。
世界能源正在去煤炭化。2017年, 全球煤炭消费虽然略有上涨, 但其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在不断下降, 已经降低为27.6%, 仅相当于2005年的水平。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煤炭消费保持下降, 如
所示。
美国和欧盟不断减少煤炭使用, 降幅均超过2%;英国煤炭消费降幅收窄, 但仍下降近20%, 跌破1 000万t油当量, 目前英国煤矿已经全部关闭, 并在2017年4月迎来了首个无煤发电日; 日本煤炭消费相对稳定。印度煤炭消费保持增长, 显示了其旺盛的能源需求。中国煤炭消费略有上扬, 但仍低于2015年的水平, 如
所示。
核能正在复苏。目前, 核能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4.4%, 基本与2016年持平, 但仍低于2006年峰值时期的5.6%。2017年, 世界核能消费量增长了1.1%, 这是继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能发展受到重挫以来, 连续第5年保持增长, 但仍未恢复到2011年前的水平, 如
所示。美国和欧盟核电在全球占比最高, 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 欧盟略有下降。日本在2011年关闭全部核电站后正在逐步重启核电, 2017年增速为64.9%, 正在高速增长。受价格低廉的天然气挑战, 美国核电消费量仍然保持下降。法国拥有欧洲最多的58座在运核电机组, 但也正在考虑将核电发电占比从目前的75%在2025年之前降到50%。中国正大力发展核能, 2017年核能增量为792万t油当量, 超过全球514万t的净增长量。
可再生能源得到长足发展。目前, 可再生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比10.4%, 占比增速达20%。2017年, 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6%, 如
所示。其中, 水电产量增加0.9%, 速度显著减慢, 可能是由于中国正在减缓水电开发的力度; 其他可再生能源增速高达17%, 超过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 增长非常迅速。2017年, 美国可再生能源增速达到13%,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显示了美国清洁能源的强劲需求。欧盟显著降低了水电消费, 降幅达14.4%, 可能反映了更加严厉的环保措施。中国减缓了水电开发的力度, 2017年水电增幅仅为0.5%, 远低于过去10年中国水电的平均增幅10.2%;但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平衡了水电的颓势, 2017年中国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速高达31%, 占全球的21.9%, 高于美国的19.5%。
展示了全球、欧盟、经合组织和美国的能源结构。全球能源结构中, 34%为石油, 23%为天然气, 28%为煤炭, 15%为非化石能源, 其中10%为可再生能源, 5%为核能。欧盟方面, 核能占比11%, 远高于全球5%的平均水平, 煤炭比例较低, 显示了欧盟能源消费的低碳化; 美国天然气占比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反映了页岩气革命对美国能源结构的深入变革;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45%, 高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 显示了发达经济体在能源结构变革上的发展方向。
综合来看, 全球及各主要经济体能源消费仍保持增长势头, 近年石油消费基本持平, 天然气消费稳步增长, 煤炭消费逐渐降低, 核能消费在安全前提下复苏, 可再生资源发展迅猛, 能源结构转型为清洁低碳。从发展趋势上看, 能源消费的清洁低碳化成为主流, 天然气作为现实可行的清洁能源, 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从长期来看, 随着技术发展和进步, 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迅猛, 过去十年能源消费增长了54.6%, 2017年能源消费31.32亿t油当量, 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2%。我国近年能源消费增长略有放缓, 但2017年仍然贡献了全球增长量的34%, 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中国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短缺, 对外依存度高; 煤炭资源丰富, 探明储量排名世界第2位; 铀矿资源潜力巨大, 但勘探程度较低, 供给不足; 可再生能源储量充沛, 但开发程度不高。
我国能源结构严重失衡
。2017年, 煤炭在全部能源消费中占比为60%, 石油占19%, 天然气占7%, 非化石能源占14%。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我国过度依赖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支柱作用不足, 核能发展相对滞后, 可再生能源发展态势较好,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石油储量较低
。根据2017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 截止2016年底, 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1 257亿t, 可采资源量301亿t, 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仅为35亿t, 占全球的1.5%, 排名第13位, 小于美国(2.8%)、俄罗斯(6.4%)、沙特(15.6%)、加拿大(10%)等国家, 储量前景不容乐观。其中, 陆上石油地质资源量1 018亿t、可采资源量230亿t; 近海地质资源量239亿t、可采资源量71亿t。全国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885亿t, 但随着高品质石油资源逐步开采消耗, 剩余资源品质整体降低, 超过70%属于低渗、深层、深水以及稠油, 勘探对象日趋复杂, 勘探开发成本高。我国石油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根据2015年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数据显示, 超过90%的石油资源分布在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盆地等15个盆地中。
2017年, 我国石油年产量为1.92亿t。降幅为3.8%, 是连续两年产量低于2亿t, 但降幅有所收窄。究其原因, 除了投资减少, 在低油价背景下, 国内原油生产企业普遍以进口代替生产也是原因之一。但即便据此计算, 我国石油资源的储采比(反映技术可采储量可采年限)仅为18.2, 远低于世界石油平均储采比50.3, 石油安全岌岌可危。
我国石油消费缺口巨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上升, 对外依存度也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7年, 我国石油消费总量为6.08亿t, 同比增长5.2%, 其中进口量达3.96亿t, 比上年增长10.8%, 对外依存度上升为67.4%, 为历史最高。需要注意的是, 低油价背景下的进口量增加, 可能也是对外依存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我国常规天然气储量不大
。根据2017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 我国常规天然气(含致密气)地质资源量90万亿m
、可采资源量50万亿m
, 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4万亿m
(折合54亿t油当量), 约占全球全部储量的2.8%, 排名第9位, 小于美国(4.7%)、俄罗斯(17.3%)、伊朗(18%), 但大于伊拉克(2%)、科威特(1%)、加拿大(1.2%)。2017年, 我国常规天然气产量为1 368亿m
, 照此计算, 储采比为40年。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根据2015年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数据显示, 我国94%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在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东海、琼东南、松辽等11个盆地。
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页岩气储量较高。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占全世界的20%, 居世界首位。据自然资源部2017年数据, 除青藏区外, 全国41个盆地(或)地区地质资源量合计134万亿m
, 约是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1.5倍, 其中可采资源量为25万亿m
。埋深4 500 m以浅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22万亿m
, 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m
, 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为5.5万亿m
。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据自然资源部数据, 埋深2 000 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0万亿m
, 可采资源量为12.5万亿m
, 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为4万亿m
, 主要分布在沁水盆地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滇东黔西盆地北部和准噶尔盆地南部。我国非常规天然气仍然处在勘探早期, 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 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资源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非常规天然气领域中,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发正领跑全球。据预测,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21 000万亿m
, 折合21万亿t油当量, 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2017年7月,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连续产气60 d, 累计产气30.9万m
, 平均日产5 151 m
, 甲烷含量最高达99.5%, 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我国已于2017年11月3日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新矿种, 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目前,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为121.5万亿m
, 其中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82.7万亿t油当量, 陆域水合物远景资源量为350亿t油当量。
我国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2017年, 我国天然气产量1 487亿m
, 比上年增长8.5%。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 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 373亿m
, 同比增长15.3%。进口天然气920亿m
, 占总消费量的38.0%, 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 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7%, 虽然有所增长, 但仍远低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24%的平均水平, 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根据自然资源部2018年数据
, 截止2017年底,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t, 预测资源量3.88万亿t, 查明资源储量1.60万亿t。据BP公司, 剩余技术可采储量0.13万亿t, 占全球的13.4%, 排名第四位, 储采比为39年。
由于政策原因, 我国煤炭生产持续下降。2017年, 全年原煤产量33.6亿t, 比上年下降3%, 这是自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39.7亿t后, 连续第四年下降, 2014和2015年分别下降2.5%和3.3%, 2016年下降幅度高达9.4%。煤炭进口快速增长。全年进口煤炭2.71亿t, 同比增长6.06%。
我国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2017年, 我国煤炭消费量为27.07亿t标准煤(折合18.94亿t油当量), 同比增长0.4%, 可能2017年底天然气供给不足有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62%下降至60.4%, 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但仍远高于煤炭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占比28.1%。
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 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目前人类能够可控安全利用的是核裂变, 主要原料是放射性重元素, 如铀或钍。现阶段, 核能利用的主要原料是铀。我国铀供给严重不足。据世界核能协会WNA数据
, 2015年我国铀产量仅为1 616 t U, 而需求量则为8 160 t U, 对外依存度为80.2%。而国务院下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明确指出, 到2020年, 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 800万kW, 在建容量达到3 000万kW以上。按比例测算, 到2020年, 我国铀需求量将超过14 000 t U, 对外依存度将超过90%。
我国铀矿资源禀赋较差。2016年, 全国累计探明铀矿床350余个, 圈定各类铀矿预测区342处, 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已探明铀矿床平均品位在0.3%以上的资源量仅占3.38%, 品位较低。但据公开发表数据, 我国铀矿资源潜力较大, 远景储量超过200万t, 勘探潜力巨大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17年红皮书预测, 中国目前的可采资源量为19.3万t U。
我国核能规模增长势头迅猛。截至2017年底, 我国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7台, 运行装机容量为35 807.16 MWe(额定装机容量), 全年核电累计发电量为2 474.69亿kWh, 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94%, 同比上升17.6%, 是自2000年有统计数据以来, 连续18年保持增长势头。与燃煤发电相比, 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7 646.79万t, 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0 034.60万t、二氧化硫65万t、氮氧化物56.59万t
。
我国核能开发安全性良好。运行核电多年来, 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记录, 未发生较大环境事件、辐射污染事件。核电厂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力、风力、地热能、太阳能等。我国是可再生能源大国。根据BP数据, 201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3.68亿t油当量, 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1.8%, 同比增长7.5%, 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全球第一, 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的23.2%。
我国水力资源居世界首位。根据200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
, 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0 829亿kWh, 平均功率为69 440万kW; 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 164万kW, 年发电量24 740亿kWh; 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 180万kW, 年发电量17 534亿kWh, 折合1.46亿t油当量, 相当于2017年我国全年石油产量的76%。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根据2010年中国气象局数据
, 全国陆上70 m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 W/m
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72亿kW, 功率密度达到300 W/m
以上适于集中式开发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5.7亿kW。以年等效满负荷2 000 h, 风能利用率Cp值0.45折算, 年发电量可达23 130亿kWh, 折合1.93亿t油当量, 超过2017年我国全年石油产量。
地热能可以分为浅层地温能、地下热水资源和干热岩资源。其中, 浅层低温能指200 m以浅的地热资源, 主要用于建筑物的供暖制冷; 地下热水资源指4 000 m以浅, 温度大于25 ℃的热水和蒸汽, 可以用于发电、工业利用、供暖等; 干热岩指埋藏深度在3~10 km, 温度高于150 ℃, 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的高温岩体, 尚未用于商业开采。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数据
, 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年可开采量4.9亿t油当量; 地下热水资源年可开采量13.3亿t油当量, 两项合计达全国2016年一次能源消费量的50%。干热岩初步估算资源量为599万亿t油当量, 约占全球资源量的1/6。按可开采量2%的国际标准计算, 折合油当量11.98万亿t, 以2017年能源消费水平, 可供我国使用3 800年。
我国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
, 2016年全国陆地表面平均水平面总辐射年辐照量为1478.2 kWh/m
, 略低于近十年平均水平1 500.7 kWh/m
。按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划分标准, 全年辐射量大于5 400 MJ/m
且年日照时数不小于2 200 h的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或较丰富的地区,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 按此计算, 我国太阳能理论资源量达1.44亿亿kWh。国家气象局2006年按照未利用土地面积计算的理论资源量也达到了1.47亿亿kWh
。按照发电效率15%计算, 我国太阳能理论年发电量可达2 205万亿kWh, 折合1 837.5亿t油当量, 是2017年我国全年石油产量的900多倍。
(1) 中国能源需求仍在不断增长, 能源需求将在2030年前后迎来峰值。
我国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2017年, 中国人均GDP仅为5.97万元, 低于全球6.73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3 t标准煤/人, 刚刚超过2.61 t标准煤/人的全球平均水平, 仅为经合组织国家6.3 t标准煤/人的一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我国能源需求将不断攀升。
我国能源需求将于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预测, 到2020年, 中国总人口将为14.3亿人, 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 按照目前OECD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计算, 我国能源需求将于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91.35亿t标准煤, 折合63.9亿t油当量, 是2017年消费量的一倍。但考虑技术突破等因素, 我国能源需求将低于这个数字。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
, 2030年前,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t标准煤以内。
(2)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能源强度不断降低, 能源需求量总体可控。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低位平稳运行。近年来,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积极与不确定性并存, 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动力、资源要素条件等都发生较大变化, 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按可比价格计算,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9%, 保持平稳运行。据分析, 未来一段时间, 我国处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 经济将保持较低热度平稳健康发展。未来五年, 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产品需求预计也将达到峰值。
我国能源强度将保持下降。能源强度是指创造单位GDP所需要的能源数量, 直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国家统计局数据初步计算, 2017年我国能源强度为0.54 t标准煤/万元, 同比下降8.5%, 比2007年下降53%, 能源强度不断降低,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然而, 按同样标准计算, 2017年国际平均能源强度为0.37 t标准煤/万元, 美国能源强度仅为0.25 t标准煤/万元, 我国能源强度仍然有较大下降空间。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表示, 到2020年, 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比2015年下降15%,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t标准煤以内。以此推断,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我国能源需求量将保持缓慢增长, 能源安全总体可控。
(3) 中国能源结构将逐步调整, 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
由于资源禀赋原因, 长期以来, 我国能源结构不尽合理, 过度依赖煤炭, 能源消费多样化不足,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因此, 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是未来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 应当清醒认识到, 在短期内我国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无法改变。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 储量丰富, 目前剩余技术可采储量是石油储量的50倍, 常规天然气的30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煤炭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消费的支柱。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 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将由2015年的64%降低为58%, 仍然接近六成。因此, 在我国能源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中, 煤炭仍然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煤炭消费造成的环境问题, 应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促进煤炭绿色消费。严控煤炭消费总量, 加快淘汰煤电落后产能, 推进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发展煤炭深加工, 推广煤制燃料、煤制烯烃等工程。
(4)“一带一路”倡议将深入改变中国能源供应现状, 我国能源安全将得到充分保障。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指出, 加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利于带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 促进世界经济繁荣。
目前,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17年, 石油进口率为67.4%, 天然气进口率39.0%, 严重依赖进口。能源进口航线单一, 有数据称中国进口石油的七成以上都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 形成了著名的“马六甲困局”。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提出, 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建设, 沿线国家将不断完善和扩大油气互联通道规模, 形成全球能源互联网, 实现能源资源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增强能源供应抗风险能力, 形成开放、稳定的全球能源市场, 沿线国家能源供应现状将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我国能源安全将得到充分保障。目前, 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据国家能源局数据, 中亚—俄罗斯、非洲、中东、美洲、亚太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区已经初步建成, 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引进境外资源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正快速推进, 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已初具规模。中俄北极地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已经投产, 成为北方航道上“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随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加深, 中国能源供应现状将发生根本改变, 能源供应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5) 长期来看, 中国特色的能源结构将逐步显现, 煤炭、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的三大支柱。
资源禀赋能够造就特色能源结构。冰岛地处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强烈, 地热资源丰富, 因此, 地热消费占冰岛全部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6%, 形成了具有冰岛特色的能源结构。我国地理上西高东低, 造山运动强烈, 构造复杂多变, 因此形成了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可以预期, 中国特色的资源禀赋将造就中国特色的能源结构。
煤炭资源仍将保持我国能源消费的支柱地位。我国煤炭储量丰富, 在清洁利用和深加工技术成熟后, 煤炭将作为清洁能源, 重新在我国能源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能够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可靠, 也能满足重工业用能需求, 因此是最现实可行的清洁能源方案。我国页岩气储量较大, 探明储量连年上升, 随着技术进步, 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需要特别指出, 中国的“可燃冰革命”势必将引领新一轮的世界能源发展变革。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全球领先, 储量较为丰富。从发展趋势上看,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必将对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将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我国构造运动强烈, 地热资源十分可观, 干热岩储量占全球的1/6;地势西高东低, 水量充沛, 具有开发水电的天然优势; 西部海拔高, 阳光辐射量大, 风力资源丰富, 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具有良好资源基础。在技术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结构将兼顾绿色发展和低碳环保, 形成具有中国优势的特色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 资源禀赋相对较差, 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能源产量增长不快, 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应相对短缺。能源结构不尽合理, 发展方式粗放,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能源科技整体水平有限,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 加大勘探力度, 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推动新地区、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四新”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发。探索深层油气勘查开发技术, 推动深海油气勘查开发, 研究提高低孔、低渗、稠油等低品位资源采收率, 促进稳储增产, 夯实石油供应基础。“常非并举”开发天然气。稳步推进常规天然气持续增产, 有序加强非常规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发展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 尽快摸清页岩气家底; 开发适合不同煤阶的煤层气抽采技术, 多种渠道稳妥保障天然气供应。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加大勘查投资, 依靠科技进步, 发挥制度优势, 进一步落实天然气水合物储量;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研发进程, 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 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业化奠定基础; 积极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 广泛引入社会资本, 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大核能原料勘探力度。积极开发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技术, 探索盐湖及海水铀资源低成本提取技术, 超前开展钍资源勘探开发, 以备技术突破, 切实提高核能利用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2) 转变消费结构, 倡导能源清洁消费
立足资源国情, 实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清洁低碳的绿色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提高工业用煤利用效率, 削减散煤使用, 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和集中利用, 实施工业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提升工程, 推动高耗煤行业节能减排改造, 有序发展煤炭深加工。推广天然气高效利用。加快天然气支线设施建设, 扩大管网覆盖范围, 加强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 确保工业企业和居民有气可用; 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发展潜力, 兼顾发展质量和社会公平, 适度扩大天然气消费规模。推进非化石能源接替化石能源。加大地热能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加大投资, 超前布局; 坚持生态优先, 统筹有序推进水电开发; 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太阳能, 提高风能、太阳能利用率; 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 安全高效发展核能。
(3) 统筹国内国际, 加强能源互联互通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实施能源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 有效利用国外资源, 加快重构供应版图, 形成长期可靠、安全稳定的供应渠道。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 把我国能源合作战略利益与资源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需求充分结合起来, 发挥资本优势, 推动资源开发,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能源合作项目, 巩固油气既有战略进口通道, 加快新建能源通道, 全面提升世界各国能源供应互补互济水平, 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协调推动能源市场贸易自由化, 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融合和贸易措施, 协同保障区域能源安全。加大国际技术装备和产能合作。通过相互投资、市场开放等手段, 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能源技术, 鼓励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参与国内非常规油气勘查开发、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等, 提升科技全球协同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全球能源产业链, 加强能源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国际合作, 深化合作水平, 拓宽合作领域, 加大合作力度, 推动能源产业对外深度融合, 提升我国能源公司国际竞争力。
(4) 依靠科技创新,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开发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创新研发超高效火电、硫捕集封存等技术, 降低污染排放, 有序发展煤炭深加工, 稳妥推进煤制燃料、煤制烯烃技术, 积极探索煤炭深加工与炼油、石化、电力等产业有机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研发先进核能技术。推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规模化建设, 推进小型智能堆、浮动核电站等新技术示范, 突破铀资源攻深找盲技术和超深大型砂岩铀矿高效地浸、铀煤协调开采等关键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有序合理开发水电, 积极推进水电基地能源外送, 优化布局风能和太阳能, 开发智能电网技术, 有效降低弃风率和弃光率, 加快地下热水清洁开发, 探索干热岩利用技术, 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升级。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乔德武研究员的指导, 在此表示感谢。
安全管理网微信号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现状
中国现阶段不仅处于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时期,同时也正处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在这样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是原有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格局被打破,城镇劳动者面临着转换工作环境与就业岗位的压力与新的职业风险,原有的劳动保护制度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是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必然促使乡村劳动者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化,新的劳动环境、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的劳动风险;这些新问题与新风险的出现,决定了中国需要有健全的、科学的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尚在重新构建之中,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导致劳动者的职业风险急剧增长,不仅表现在显性的工伤事故方面,也表现在具有迟发性的各种职业病方面;加之隐瞒不报或者漏报,现有的工伤事故受害人数与职业病患者数只是全部遭受工作伤害的劳动者中的一部分,可见,中国现阶段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二、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
(一)我国工伤事故及职业病情况略有好转。总体讲,近年来,我国工伤事故及职业病情况略有好转。特别是2003年以来,事故率逐年略有下降。
(二)重大、特大事故仍频繁发生
我国工伤事故及职业病情况虽略有好转,但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全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约100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每天都有发生。
(三)手故集中发生的行业
近年来,国家加大安全投入,同时也加大了监察力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监察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认真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特别是强化煤矿瓦斯治理,大力推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经验,促进了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全国各类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有所下降,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趋于好转,部分行业和部分地区安全生产较为稳定。但是全国特大事故仍然多发,部分行业和领域、部分地区事故总量、特大事故上升,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三、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形势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方面,改革开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工业企业,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劳动安全卫生知识,操作技能低下,很容易遭遇事故与职业病风险,这是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不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乃至一些乡镇企业,根本不考虑职工的劳动保护问题,既不按规定对工人进行上岗安全培训,也不对职工告知生产作业现场危害及防护,更不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工具及采取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也对劳动者的劳动保护长期疏于管理,或者是将管理重点放在国有单位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生产上,对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非公有小企业、乡镇企业乃至无证矿山缺乏安全监管,存在着劳动安全监察力量不适应非公有经济成分量大面广的矛盾;此外,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民工、下岗职工及女工择业余地小,根本难以考虑就业环境及劳动保护。至于工伤保障,更是他们不敢企求的。而不少企业也在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不给非正式职工上保险,即使是正式职工,也有不少“漏报”的。因此在发生工伤事故后,“闹工伤”、“私了”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有一些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充分考虑”了职业病的“迟发性”特点,致使不少劳动者患了职业病后,会因“合同到期”而被赶到社会上,辛苦打工所得都用来治病,甚至倾家荡产。
《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换言之,尊重并保障从业人员能够切实享有安全生产权利,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另外,从大量的事故分析看,现行有关立法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的法律规定比较原则、不够明确具体,权利保护的广度和力度不够。由于安全生产权利不明确,从业人员不了解自己的合法权利,生产经营单位也难以切实保障。一些业主利用有关法律规定不健全,故意规避法律,或者公然知法犯法,明目张胆地剥夺从业人员的正当权利;或者不进行安全投入,不向从业人员提供劳动保护用品,把从业人员置于作业条件极其简陋恶劣或者极其危险的作业场所中,没有基本的人身保障;或者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置职工死活于不顾,榨取超额利润,严重侵犯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而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维护权利的意识较差,多数都是采取默然忍耐的态度,有的虽然敢于维护自身权利,但是由于法律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的设定不够明确或者没有规定侵权责任,无法可依。有的老板与从业人员签订非法的“生死合同”,利用貌似合法实为非法的形式剥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侵犯人权。加之法律责任追究的规定不明确,难以依法监管。虽然现行有关法律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有所规定,但多数没有明确设定违法者应负的法律责任,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查处这些违法行为时于法无据,束手无策。
(二)管理、监督方面
各国在预防事故方面无不从立法、执法等方面施以重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工厂法”中强调设立工厂监督检查员即为很好的实例)。因而,在强调法律保障的同时,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加强管理手段。
如前所述,“文革”以后,我国政府在极力扭转安全生产局面的I司时,确立了“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监督”的三结合安全管理体制,并相应制定了大量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较好地适应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安全管理。但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暴露出安全责任不落实的突出弊端,由此出现了几次大的事故高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又提出了“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四结合”安全管理体制,突出了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企业自主权扩大后,企业在安全中的主体地位,旨在解决基础安全问题。 由于相当一段时间中,“企业”的概念未囊括大量存在的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即将出现的其他经济成分的实体,因而现行体制中心不实,即以企业负责为中心的“四结合”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空而不实现象,企业难以负责或负不了责。此外,我国目前的“四结合”安全管理体制尚存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削弱了安全管理的有效力度。“四结合”体制中将原“三结合”体制中的“行政管理”改为“行业管理”,实际上管理仍为行政手段,仍履行着政府职能。体制的干扰致使三者职能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交叉,削弱安全管理合力。 代表国家行使安全监察权力的一些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执法中也存在执法不严,各取所需,我行我素等情况,加之监察部门人员的不足、经费的短缺,以及监察必要手段的匮乏,致使国家监察难履其职,权威难以到位。群众监督亦缺乏力度。相比国际上“企业、国家、工会”三方安全管理惯例而言,由于我国传统习俗和体制的影响,企业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和职工安全监督的有效性相对较差,未能很好地发挥安全监督作用,形成许多安全老大难隐患久拖不决,直至酿成灾祸。
(三)安全投入相差甚远
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最具体的是反映在工伤事故的频率和程度上,而工伤事故的预防效果主要取决于国家资源的投入强度。要想扭转事故、职业病多发的局面,必须加大安全投入。劳动安全卫生资金投入减少,必然会增加隐患。据报道,2003年8月ll一18日,山西就发生了3起特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96人,其主要原因是排风设备故障,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令违章作业所致。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安全投入的力度,不仅中央财政以及各级财政都拨出大量款项用于改善劳动条件,而且发行国债用于帮助煤矿等行业的安全投入。 为了保护改善国有企业劳动条件的资金,国务院曾规定“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发展中提取10%到20%(矿山、化工、金属冶炼企业应大于2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如能坚持这样做,用不了多少年我国企业劳动条件必然会有一个很大的好转。
然而,在企业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经费投入却逐年减少,“拼设备”、“拼人力”现象较为普遍,事故隐患增加。效益好的企业每年在劳动安全卫生资金上还能有一部分投入,但投入逐年减少。在国有企业中所占比例不小的微利或亏损企业,安全卫生投资很少或根本不投资。这类企业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但因资金紧张,无力更新改造,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虽有改造方案却难以实施。
一些乡镇企业在厂址、厂房选择和建造时,利用原有戏台、教室、库房、饲养室,先天不足造成了许多弊病和隐患。从一些调查情况看,大部分省市80%以上的乡镇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引进工程项目时,没有按国家规定进行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可以说很多乡镇企业从开工第一天起,火灾、事故隐患、尘毒危害问题就大量存在。
不少外商投资企业急于收回投资成本,获得利益回报,对包括安措费的非经济效益性的资本投人是极不情愿的,使企业早已存在的事故隐患长期存在,甚至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事故的发生。 鉴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以及当前我国事故高峰现状和重大事故隐患严重的状况,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们应该从走内部挖潜和适当扩大投资规模相结合的路子,逐步转向强化安全卫生投资的良性循环。企业在进行安全卫生管理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投资评价和安全卫生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监控。
(四)经济利益的驱动
尽管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004年度全国煤矿生产百万吨死亡率3.02,同比下降23.O%。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O.63,同比下降42.5%;乡镇个体煤矿百万吨死亡率6.66,同比下降30.1%,但是,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尽管国家已经多次严令关闭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小煤矿,但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经济利益在作祟。
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对国家有关关闭整顿小煤矿的规定置若罔闻,有的官员甚至与违法者相互勾结,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开绿灯,要么受利益驱动参股办小煤矿,要么本位主义保护非法小煤矿,致使应关闭的小煤矿迟迟未能关闭,直至发生小煤矿重大特大事故。更有甚者,事故发生后,还想方设法帮助肇事矿主逃避责任,为那些无良业主撑起“保护伞”,但对广大工人群众,特别是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之列的农民工,则“保护”不力。对近期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属于责任事故,主要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疏于管理、监督不力造成的,但很多地方和企业的领导却仍然认识不到这一点,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现象特别普遍。一些地区和部门对伤亡事故的处理,态度不坚决;对有关责任人员的查处失之于宽,失之于轻,未能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有关事故责任人没有得到严肃处理,也没有从中汲取教训,以致同类事故屡查屡禁不止。
此外,我国现行资源管理政策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在对采矿单位收取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时,并非根据资源蕴藏量事前进行有偿转让,而是依据生产量,甚至销售量事后收取,其收费额度亦微乎其微,这样,生产者无须很大投资,就能打井采煤,以很低的成本,就能获取极高的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策助长了带有安全隐患的小煤矿屡禁不止之风。
|
|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2022Bai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