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2022Baidu
|
问题反馈
(1)污染的现状
根据世行报告(2007),中国污染的经济损失达到了5.8%GDP。 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二千八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其中,仅水污染一项,估计一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五百亿元。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二百亿元,由于城市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死气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在城市上空,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百分之三十,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也等于二百亿元。
而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二千亿元,森林覆盖率由四九年的三成左右,现已下降至不足一成四,草原的严重退化,水土流失面积达一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六。
同时,城镇建设却仍以每年侵占一百五十万公顷土地的速度发展,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每年至少损失二百亿元。
其他污染如固体废物排放、噪音污染等造成的损失也高达一百三十亿元。
专家分析表示,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原因众多,但国家工业规划布局失误,调控措施不力和公民环保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
(2)解决办法
根本的办法从政策讲是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从上而下的有效执行;从经济和能源角度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禁止污染企业办下去,让污染源消失;从短期的策略讲,需要源头控制加严格的治理措施;再根本点,就是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个需要依赖教育,太远了!
近两年污染事故频发,已经威胁到了国民的安全,环境部成立,这些根本措施已经开始逐步的推行了。 期待一个美好的环境!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气主要污染物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
2.氮氧化物(NOx)
3.粒子状污染物
(1)总悬浮颗粒物(TSP)
(2)自然降尘
4.酸雨
5.一氧化碳(CO)
6.氟化物(F)指以气态与颗粒态形成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铅及其化合物(Pb)
二、地面水主要污染物
地面水中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汞和氰化物
1.氨氮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2.石油类
3.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氧量
4.生化需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也是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之一
5.挥发酚水体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含酚废水,如焦化厂、煤气厂、煤气发生站、石油炼厂、木材干馏、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染料、医药、香料、农药、玻璃纤维、油漆、消毒剂、化学试剂等工业废水
6.汞
7.氰化物
三、噪声
从物理定义而言,振幅和频率上完全无规律的震荡称之为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论,凡是人们所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关于环境污染的相关对策有很多种,关系到很多方面。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三大方面:
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三类物质。
2、水体污染。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工业污染,一些无良企业为节约治理成本将未经过治理的工业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如乱砍乱伐,不加控制的开采导致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药的成分大多都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旦进入到土壤中,很难自然降解,只会越积累越多,加重了土壤的污染程度。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
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即所谓生物圈的平衡状况加以全面 地和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
当前,不但要加强和扩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状,即受人类影响较少的生态系统,通过人为的保护和再建、使其维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视人类在认识化学物质毒性问题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各种比学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一个防止污染环境的安全措施,更应当寻求无污染的生产方法,制取无毒性的化学产品,显然,这是给化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更难的任务。
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已经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这样,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为创造一个无污染和公害、生态保持平衡和优美的环境而共同努力。
===================================
怎样保护地球环境
地球爷爷您好,我们是一位同情并且关心您的一位小学生。我从电视上看了人类的所作所为极为痛心,您一直那么呵护我们不让外界有机可乘,但是人们仍然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地伤害您。虽然,我不能为您做出很大贡献,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并呼吁同学们一起保护您。请您放心。下面我们就提了几点保护您的建议,不知可否:
1、不随地吐痰
2、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3、用完水及时关闭水笼头
4、多种花、草、树木把您打扮的更漂亮
5、保护臭氧层
6、不随便丢垃圾
7、垃圾分类
8、回收废电池
9、尽量不排放乌烟
10、不浪费纸张
© 星空5G w.xkyn.com
当前全球环境现状及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方向
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将日益受到更严重的威胁。
——《全球环境展望6》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百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供给空气和海洋,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气温升高会加剧陆地和海洋水分蒸发,造成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破坏海洋中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
臭氧层的破坏和臭氧空洞的出现,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也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地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以及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气造成的。ODS主要包括下列物质:CFCs(氯氟烃)、哈龙(Halon,全溴氟烃)、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人为对土地的开垦和扩张,使未受干扰的自然生境面积急剧缩小和破碎化,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也造成了物种的消失;二是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而且还在扩大;三是过度利用与消费,大量的野生生物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退;四是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侵入造成很多当地物种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构成,造成一些物种在当地的丧失,甚至灭绝;五是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会间接造成几千年来农民培育和保存的大量作物品种和家畜品种的丧失,使遗传多样性受到影响。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 雹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出来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它们的盐类,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酸雨对于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具体而言,酸雨直接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不仅如此,酸雨还能使土壤中含铝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风化,释放大量铝离子,植物吸收铝离子会直接中毒甚至死亡。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致使农作物大规模减产。
我们人类居住的城市,也无法逃脱酸雨的毒害。根据研究表明,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等)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建筑表面受酸雨腐蚀出现空洞和裂缝,直接导致建筑的强度降低、建筑材料变脏和变黑,。酸雨对建筑的危害,不仅仅是建筑外观的污染,更为危险的是,酸雨正逐渐侵蚀建筑的寿命。如果我们不能打败酸雨,未来的某一天,酸雨会夺走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建筑文物,我们留给子孙的只剩满目疮痍和喟然叹息。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大约是130亿公顷, 8000年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截止2019年全球森林存量面积为38.25亿公顷,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值将降至38.15亿公顷。世界上每年都有1130-2000公顷的森林遭到无法挽救的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
全球森林退化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农业扩张、采矿、人工林建造、基础设施建设、森林火灾等。但是造成全球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工业采伐。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对现有原始森林的风险评估,工业采伐已成为原始森林最大的威胁,影响着70%以上的濒危森林。
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直接导致区域内水土流失,动植物消失甚至灭绝,给区域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危害。人类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土壤生产力下降所带来的贫困,更要面对江河安全威胁和沙尘暴灾害。
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人类是大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之一。人类在大气污染的荼毒下,寿命逐渐缩短,各类呼吸道疾病病例随着大气污染的日趋严重与日俱增。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可直接缩短植物寿命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水体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质下降,利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现象。
造成水的污染原因有两类: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降雨淋洗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及堆积在大地上的垃圾经降雨淋洗流入水体的污染物等。另一类为自然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诸如岩石的风化和水解,火山喷发、水流冲蚀地面、大气降尘的降水淋洗。由于人类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占大多数,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
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洋污染的各类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直接或间接导致海洋内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近年来海洋中各类污染事故,频繁出现海洋生物减少或死亡,甚至部分生物物种灭绝。随着海洋生态系统的逐步恶化,人类从海洋获取的海洋资源也逐渐减少。我们餐桌上的海鲜,逐渐由捕捞改由人工养殖,最初的无公害海鲜也逐渐出现了重金属超标。海洋污染已经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使用海洋资源,如果任由海洋污染恶化,海洋中的生态资源可能会成为人类的毒药。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固体废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危害人体健康。
随着世界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适用于当前世界环境现状。
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一种绿色发展模式,这种绿色发展模式必须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全球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出效率;二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三是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开采中的能源损耗和环境破坏;四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全球生态系统相适应的水平。特别是后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发展方式。
近年来,科学家一直着力于环境科学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环境科学技术,减缓和改善全球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科学家对环境科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的研究,是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对环境技术的研究,如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贫困和过度消费促使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富裕的人过度追求高消费生活水平,挥霍社会资源;贫困的人为改善基本的生活条件,无视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过度地开采地球的有限资源。
鉴于全球环境的恶劣现状,世界各国环境专家普遍认为人类需要在个人理念中树立的环保意识。假如人类能清晰的认知到当前全球环境的恶劣现状和环境继续恶化的严重后果,人类的行为趋势就会由破坏环境向保护全球环境和修复全球生态系统逐渐转变。当人类群体性、持续性的从事环保活动,全球环境问题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目前世界各国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导下,逐步加强对国民的环保宣传和环保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国专家和学者的推动下,各国政府逐步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法规。
人类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驱动下,逐渐减少破坏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行为。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参与环保活动,减缓全球环境问题恶化趋势,逐步修复全球生态系统。但是,环保活动的频次和力度,对于全球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的局势无疑是杯水车薪。改善全球环境问题,修复生态系统,仍需人类长期性、持续性的努力。
出国后,第一次让我这个中国妹子觉得智商受辱,居然是这件事……
垃圾围城:比雾霾更触目惊心,我们都无处可逃
巴西旅游胜地为什么沦为垃圾坑?
桑吉号油轮爆炸沉没,它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会长达数十年
俄罗斯2万吨柴油泄漏,居民水源被污染,背后污染大户横行多年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分享于2013-08-14 22:52
暂无简介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推荐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 制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t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沙漠化。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2],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2]。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1]
(二)水土流失。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截止2004年,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2]
(三)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
(四)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中国许多主要林区, 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种有15%-20% 处于濒危状态,有4000-5000 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边缘。属于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达300多种。[3]
(五)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质污染加重。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2cm; 湖泊自1949 年以来已减少500 多个, 面积减少186 万km2, 占现有面积的263%, 蓄水量减少513 亿m3; 42% 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 80% 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六)农业环境污染。土质退化严重,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 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l 300万~1 600万公顷;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农田退化面积占农Hj总面积的20%。此外,遗传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山东黄河入口和黑龙江三汀源的野生大豆,云南、广东、海南的野生稻,由于石油开发、农田开垦和人畜侵害,其面积不断缩小,有的地方已经绝迹。另外,近年来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面积和商品化品种的扩大,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与风险也随之增加。[4]
二、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我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我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市场压力。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5]
三、\t对策分析
我们应从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和目前的现实出发,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 并结合与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 制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6]
(一)\t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确立保护环境的经济发
(二)\t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
(三)\t建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系统
(四)\t控制人口增长, 增强环境意识, 保持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协调
(五)\t建设生态农业,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六)\t完善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一、自然经济社会简况
抚顺市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地处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位置。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较发达的公路、铁路网。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消费大市及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规划基期,国内生产总值为257.9亿元, 居全省第五位。完成工业总产值589.7亿元(现价),居全省第4位。
矿业经济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加工、煤炭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全市经济发展支柱。规划基期,全市采掘业产值为18.9亿元,占工业生产总值的3.2%。后续加工产值250.8亿元,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2.5%。
抚顺的发展史是矿业开发史,矿业开发不仅带动本市经济发展,而且拓宽了本市的工业结构。抚顺工业由煤而兴,因油发展。20世纪50-60年代,煤炭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素有“煤都”之称。目前,抚顺煤矿虽进入中晚期,煤炭工业需要转型,但煤、油页岩、煤层气等可利用资源仍然比较丰富,抚顺矿区仍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20世纪60年代开始,抚顺石化工业发展壮大,是全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工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抚顺的煤、油页岩、黄金、铁、铜等矿产的开发,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加工、煤炭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主体,机械、电子、化工等门类齐全工业体系。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整体竞争能力,重点发展石化、冶金、机械、建材产业;加快矿区产业转型,推进煤炭工业战略转移,充分开发利用油页岩、煤层气等资源,发展接续产业,重点抓好东露天开发、页岩炼油、页岩电站及煤层气开发等项目,实现传统能源工业向新型能源工业转化。因而,从我市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看,矿业仍将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矿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矿产资源特点及优势
抚顺市矿产资源丰富,曾经是全国著名的“煤都”。铜、锌、油页岩、泥炭、铌钽等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首位,煤、煤层气、金、银、硫化铁等矿产在全省居重要地位。目前,已发现的矿产52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47.3%,产地500多处,其中,区内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80多处。现已开发的矿种24种,其中优势矿产18种。全市已探明矿产总储量60.04亿吨,保有储量 48.11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17.7%。
抚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1)能源矿产储量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优势突出。油页岩、煤层气储量大,前景可观。(2)铜、锌资源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基础地质研究和红透山铜矿十几年生产探矿的经验表明,老矿山外围和深部找矿前景广阔;(3)共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潜力大;(4)矿产资源规模小,分布面广。但水泥用灰岩、油页岩、煤、菱镁矿等矿产地相对集中,矿床规模大,埋藏浅,适宜矿业开发。
优势矿产是油页岩、煤层气、煤、铜、锌、金、铁、菱镁、水泥用灰岩、泥炭等10个矿种。
油页岩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38.9 亿吨,居全省首位。
煤层气 预测资源量66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6.7%。
煤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7.5亿吨(其中基础储量5.9亿吨),占全省资源储量11.6%。
铜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22.8万吨。居全省首位。抚顺红透山铜矿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22.16万吨。
锌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38.4万吨,占全省39%。
金 规划基期,伴生金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10.32吨,为全省首位;岩金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10.59吨,占全省12%。
铁 矿山规模小,分布分散,除小莱河、傲牛铁矿等9个矿区外,其它矿区保有储量不足100万吨。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8831万吨。
泥炭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164.5万吨,为全省首位。
菱镁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242万吨。
水泥用灰岩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7091万吨。勘查程度低,但远景储量非常丰富。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现状
抚顺市的勘查工作开始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尤其建国以来,区内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完成了大量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
(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⒈区域地质调查:区内已全部完成1:20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先后完成了营盘—南杂木、北三家—英额门、张甸子、郑家堡子、南口前、木奇、大苏河、湾甸子、永陵镇、新宾县、都督村、红庙子等13个图幅4200余平方千米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区域物化探工作:已完成全市域内的1:200000水系沉积物和重砂测量;完成1:50000—1:100000航空磁测;完成1:200000—1:1000000区域重力测量;完成了救兵—三块石地区、北崴子—草市地区、营盘—南杂木、北三家—英额门重点成矿区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
⒊科研工作:完成了全区范围内的地质矿产总结,编制了1:200000抚顺地区地质矿产图和1:100000抚顺市矿产资源分布图。进行了抚顺地区浑南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浑北绿岩带中金矿类型及找矿远景评价,南口前地区1:50000成矿预测,完成了辽北—吉南太古宙地质与成矿等大型专题的科研工作。
通过基础地质研究,为我市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程度
先后开展了抚顺煤田的勘探和马架子煤田普查工作,其中抚顺煤田控制深度已达1000米以上;对抚顺、清原、新宾县内150多处铁矿床(点)进行普查与勘探,发现了傲牛铁矿、小莱河铁矿、洋湖铁矿、毛公铁矿等具一定规模中小型铁矿;发现并评价了红透山铜矿、清原县下大堡金矿、王家大沟金矿、抚顺县二伙洛金矿、新宾县下营子金矿、抚顺县佟家街菱镁、北四平泥炭矿、草市泥炭矿、大四平石灰石矿等一大批矿产地。截止2000年底,累计探明储量的矿产地500多处,基本查清了市内主要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的分布。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强度高、规模大,矿业基础雄厚。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规划基期,探明52种矿产,已开发矿产24种。按累计消耗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比例计算,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程度为:煤矿47%,铁矿6%,铜矿59%,锌矿52%,金矿40%,菱镁矿51%。
——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较高。大中型矿山企业“三率”指标完成较好,抚顺矿务局西露天矿开采回采率95%,老虎台开采回采率70%,红透山铜矿开采回采率94%;1998年我市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经过专项调查和专家指导,制定了矿山企业“三率”考核指标。从规划基期的完成情况看,开采回采率有所提高。
——矿业产量平稳,产值稳中有升。全市共有矿山企业302个,特大型矿山1个,大二型矿山2个,中二型矿山2个,小型矿山297个,小型以下矿山占全市矿山总数的98.3%。实有矿业职工人数3.5万人,97年实有6.9万人,减少3.4万人。矿业总产值为18.9亿元,比97年的16.9亿元多2亿元,增加11%。年产主采矿种矿石量1048万吨,比97年的1021万吨增加了27万吨,其中,煤686.2万吨,铁矿石150.8万吨,铜金属量0.9万吨,锌金属量1.2万吨,金矿石2.1万吨,菱镁矿石量8.3万吨,泥炭矿石量0.35万吨,水泥用灰岩矿石量22.4万吨,油页岩产量为307万吨,煤层气6432万立方米。
我市矿产品贸易的物流量相对稳定,主要矿产产销平衡。物流方向相对固定,煤炭主要销往鞍钢;铁粉主要销往新钢、本钢;金粉运往阜新排山楼金矿和山东招远黄金公司;铜粉销往天津大通铜业公司、山东东赢铜业公司;轻烧镁销往辽宁省外贸公司或大连五矿公司。
五、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一)西露天矿采坑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抚顺西露天矿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露天煤矿,在矿山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周边企业厂房和居民建筑破坏,目前,地面变形仍在继续加剧,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抚顺西露天矿将于2007年闭坑,闭坑后矿坑对城市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将进一步显化和恶化,矿坑充水,边坡将失去人工维护,边坡岩层浸水后强度将弱化,岩土移位、地面变形加剧,给相邻的大型企业、商业区和居民区留下较为严重的隐患。
(二)采煤剥离物造成周边地区环境污染。抚顺西露天矿九十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三座较大的外排土场,占地面积20.2平方公里,累计排放量为16亿立方米。这些露天堆积的煤矸石在长期的风化、降雨淋滤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并向外排放,造成周围地区空气、土壤、地下水严重污染。同时,煤矸石堆放占地面积很大,造成城市土地的浪费,限制了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
(三)采煤沉陷区逐年扩大,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老虎台矿和龙凤矿长年的井下煤炭开采在我市城区形成了一个面积16.89平方公里的椭圆型沉陷盆地,地面平均沉陷值超过1米,最大沉陷值超过10米。在此范围内,居民住宅、大中型企业遭到巨大破坏,经济损失几十亿元。目前,随着老虎台矿的继续开采,地表破坏将进一步加重,沉陷区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居民住宅和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安全将面临更大威胁。
(四)矿震频繁直接威胁城市安全。我市矿震自1933年开始发生,矿震频次由70年代每年300——500次增至2001年的7051次;最大震级由2.5级升至3.7级,2002年达到6843次。据专家预计矿震震级将逐步达到3.8—4.2级,威胁将更大。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矿震给井下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二是矿震对地面设施构成破坏和威胁;三是加剧了采煤沉陷和边坡失稳。
(五)县(区)部分地区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突发性降水引发的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抚顺县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山体滑坡和崩塌主要发生在新宾永陵启运山、抚顺县三块石、清原202国道两侧和新宾东南公路路段,新宾镇郊区为易发区。抚顺县铁矿、菱镁矿资源丰富,由于多年来的过量开采,造成了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有的已不可恢复。清原县金矿、新宾县煤矿开采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根据对全市12家矿山企业抽样调查统计,目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率为5%。土地复垦率为3.9%。
六、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及开发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矿产勘查工作滞后,找矿成果不显著。我市基础地质程度高,但完成时间较早,尚需更新、补充;地勘费投入锐减,使勘查工作停滞不前;勘查结构和勘查布局不合理,重金属,轻非金属矿产勘查,相同矿种各县区的勘查程度相差较大。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社会资金难以进入勘查领域,外商投资进展不大,商业性投资勘查机制尚未形成。
——大宗矿产资源形势严峻,转产任务艰巨。我市煤炭受“保城限采”政策影响,可采储量严重不足,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矿和西露天矿的保有储量分别为8857、1719万吨,可采储量分别为6199、1536万吨,进入中后期开采,急需发展接续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全市金矿资源日渐萎缩,王家大沟金矿和下大堡金矿的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分别仅为3.81吨、0.94吨,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影响我市黄金产量的稳定。
——矿山规模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全市中型以上规模矿山仅5家,其余矿山规模小,分布散。
——矿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矿山设备简陋,技术陈旧,工艺落后,技术人才缺乏。产品多为原矿石,技术含量低,缺乏精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经济效益低,资源利用率低。
——矿政管理需继续加强,矿业权市场急待培育。矿产资源管理粗放,监督管理还没有完全到位,不按设计施工,以探代采、边探边采、无证采矿,乱采滥挖,浪费资源问题仍然存在。矿业权市场处于启动阶段,发育很不完善,完整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任务艰巨。抚顺市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调查,“一区一坑三场”(采煤沉陷区、西露天矿坑、西排土场、东排土场、汪良排土场)土地总面积为47.96平方公里,这些废弃的土地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使我市恢复治理工作面临沉重的压力。
六、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 有利条件
——国家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开拓资源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市的矿业发展带来机遇。随着国家资源战略的调整,国家对铜、锌等具有战略意义矿种的勘查力度加强,这将为我市优势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红透山铜矿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国加入WTO后,资源在全球优化配置,我市石油、铝及钢铁加工企业可在国际市场进口所需原料。同时有利于我市大中型矿山企业在境外建立开采、加工基地,扩大矿山企业规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国家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战略、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的政策为我市煤炭工业转型、石化工业跨越性发展带来机遇。
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下,以恢复东露天矿开采为龙头,开发油页岩、煤层气资源,充分利用油页岩、煤矸石进行炼油、发电、烧砖,搞好煤炭深加工和洁净煤项目,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我市在“十五”计划中,石化与精细化工是抚顺“十五”时期和以后超常发展的主导产业。两大产业将完成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都将实现翻番升位,位居国内前列。国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支持和支持以开采资源为主城市发展持续产业的政策,在政策、资金和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方面为我市建设“北方石化城”带来机遇。
(二)不利因素
——区内大部分地区工作程度较高,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矿山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许多地表矿点进行了预查,找矿进入“攻深找盲”阶段,工作难度较大。
——国家投资减少,重点成矿地段的高精度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开展较少,加之探矿设备落后,深部找矿成果不显著。
——由于矿产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廉价优质矿产品的进口增加,对我市开采、加工成本高的及规模小、技术落后的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冲击。
七、矿产资源需求预测和可供性分析
(一)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我市“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矿产资源消耗必然呈现增长态势。我市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矿产资源的高消耗性。预测2005年我市煤需求量为900万吨,石油1500万吨,铁矿石400万吨,铜1 万吨,锌1.2万吨,铝10万吨,金矿石3万吨,水泥用灰岩100万吨,菱镁矿石8万吨,油页岩1100万吨,煤层气3亿立方米。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需求量也表现为持续增长。
(二)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
从我市矿产资源现状分析,大宗矿产资源可采储量不足,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不容乐观,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可供性趋向严峻。
针对我市主要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资源进行可供性分析:
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 石油、铝土矿为我市没有的矿产,全部需要外购;金、铅、锌、耐火粘土等4种矿产,如不新增资源,现有保有储量到2010年基本枯竭。
部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 铁受规模小开发受到限制等因素影响,只能部分满足需求。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 铜、菱镁、油页岩、煤在规划基期能够满足需求。煤受“保城限采”政策影响,可采储量只能维持到2010年左右。
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 受技术、交通条件或市场因素等限制,尚没有开发利用或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油页岩、煤层气、石灰石、泥炭等。
到2005年,我市煤炭预测产量为700万吨,自给率77.8%;铁矿石200万吨,自给率50%;铜1万吨,自给率100%;锌1.2万吨,自给率100%;金矿3万吨,自给率100%;水泥用灰岩石100万吨,菱镁矿石8万吨,油页岩1100万吨,煤层气3亿立方米,基本满足要求。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本《规划》的编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坚持我市实施的“建设经济强市,争创文化名城”及建设“绿都抚顺”和“北方石化城”方略,在服从省矿产资源规划前提下,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实现资源主导型城市加速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规划原则
紧密结合抚顺国民经济发展实际 ,按照我市“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和建设“绿都抚顺”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要求,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加强资源保护,节约使用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合理开采。
——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效益相互协调统一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资源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开发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使保护与发展互为促进;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明显提高。
——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和规划、政策的调控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资源利用总量,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生产精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矿产品,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矿产的综合利用率。 &,amp;,amp;,nbsp;
3.1进一步节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自觉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多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加之对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致使资源衰退,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口快速增长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每一个有识之士,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为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只生一个孩子吧!
其次是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社会公德,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要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3.2加强法制观念,强化科学管理。认真学习、宣传、自觉遵守有关森林、土地、水、环境等方面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法规对资源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那些违法经营、肆意破坏的不法分子要坚决给予打击和严惩,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决不姑息养奸。尤其是对那些“权”、“钱”勾结肆意破坏资源、损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的贪官污吏,更要狠狠打击、严惩不贷。
要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根据各地具体概况,目前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坚决取缔、关停并转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十五小”企业;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由群众来监督地方官员认真执行。二是对土地施用有机肥、实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进行奖励,要制定出农牧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三是加强新上工程和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和论证,尊重科学而不是“游戏”科学;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环境问题上要实行一票否决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环境隐患和问题。四是放宽“四荒”地拍卖政策,严格遵守协议,加快治理速度。
各级领导部门要制定环保考核目标,落实责任制,经常进行检查和督促,奖惩结合,赏罚分明。环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执法,坚决打击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
3.3综合规划全面发展,走生态农业之路。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生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毒性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早,二是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和重视。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5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和一大批生态户、生态村、生态流域等先进典型,取得了显著的生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是为本世纪末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2010年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的一大举措。
3.4积极引进,研究和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尤其是高新生物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学进步、技术创新,才能在发展生产和经济的同时,做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当前要重点解决: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和建造技术;小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技术;优良畜禽(作物)品种选育及其高产、高效饲养(栽培)管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产配套技术等等。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不解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即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努力去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解决1-2个技术难题;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员,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推广科学技术的宽松环境条件。只喊口号,只要求做什么,不告诉怎么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因而也就不能彻底解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部山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由于长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原因,使得西部山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土地退化较为严重。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使得中国西部山区农业发展适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落实水土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中国西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来自于网友交流,只提供信息参考,不对其真实性及有效性作任何保证
反馈及建议联系:
©
1.简述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2)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3)人群健康效应谱
(4)人群易感性
2.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有哪些?
答: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有太阳辐射、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等。
(1)太阳辐射的卫生学意义
(2)气象因素的卫生学意义
(3)空气离子的卫生学意义
3.试述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组成及对健康的危害。
答:(1)定义: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
(2)组成:主要成分有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等。
(3)对健康的危害:
对眼睛的刺激: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对全身的影响;
致敏作用;
致突变作用。
4.试述介水传染病定义、病原体、发生的原因、流行特点及其危害特点。
答:(1)定义: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communicabledisease)。
(2)病原体: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痢疾杆菌等;病毒: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原虫:贾第氏虫、血吸虫等。
(3)发生的原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及供居民饮用;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给新病原体污染。
(4)流行特点: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5)危害特征:介水传染病一旦发生,危害较大。
5.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有哪些?
答:(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2)水的pH值
(3)水温
(4)水的浑浊度
(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6.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有哪些?有何意义?
答:(1)皮温:是评价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
(2)体温:是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
(3)脉搏:
(4)出汗量
(5)温热感
(6)热平衡测定
7.试述公共场所的概念、卫生学特点、目前的主要分类。
答:(1)公共场所的概念: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公众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公共场所是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公众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由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封闭式和开放式的公共建筑设施,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旅游、度假、娱乐、交流、交际、购物、美容等活动的临时性生活环境。
8.常用家用化学品的种类有哪些?
答:常用家用化学品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化妆品、洗涤剂、消毒剂、粘合剂、涂料、家用杀虫(驱虫)剂等。
9.简述建筑装饰材料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机控制措施。
答:(1)主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常见的有甲醛、苯、甲苯、三氯乙烯等)和氡气体。
(2)危害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有:皮肤、眼睛的刺激作用、上呼吸道的作用、变态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遗传毒性等。
氡气体的危害:引起肺癌。
10.卫生机构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1)从业人员的培训及定期体检;
(2)发放"卫生许可证";
(3)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
11.我国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内容。
答:(1)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2)鼓励、支持综合利用资源,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3)需要进行处理的固体废物,按其性质采取相应控制标准进行处理。
(4)禁止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5)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限制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1.试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答: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
(1)温室效应:解释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减少和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3)酸雨:酸雨的定义;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危害。
(4)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
答:(1)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2)对流层:该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12km.其特点为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上界伸展至约55km处。其特点为空气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4)中间层:从平流层顶至85km处的范围称为中间层,其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5)热成层:该层位于85~800km的高度之间,其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6)逸散层:800km以上的区域统称为逸散层,该层大气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迅速,地球对气体分子的吸引力小,因此气体及微粒可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
3.试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危害。
4.水质的性状及评价指标有哪些?有何意义?
答:水质的性状评价指标包括:
(1)物理性状指标:包括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根据天然水的物理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好坏,也可说明水质是否受到污染。
(2)化学性状指标:包括pH值、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等。根据天然水的化学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化学性状及受污染的状况。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反映水体受微生物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5.简述述饮水消毒的方法。
答: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氯化消毒是化学药剂消毒饮用水中一种最普及和最有效的方法。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有机氯制剂等。
6.光化学烟雾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答: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这些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健康影响:对眼睛的刺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全身的影响;致敏作用;致突变作用。
7.简述水质处理工艺过程
答: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有常规净化、深度净化和特殊净化3种。
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
集中式深度处理工艺包括澄清-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
特殊净化:除氟工艺;除铁和除锰工艺;除藻和除臭工艺。
8.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9.铊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答:慢性毒作用:①毛发脱落,呈斑秃或全秃;②周围神经损害,早期表现为双下肢麻木、疼痛过敏。很快出现感觉、运动障碍;③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可见视网膜炎、球后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
10.简述饮水氯化副产物的来源、危害及对策?
答:(1)来源:在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
(2)危害:许多饮水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性作用。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水氯化副产物与某些癌症发病率增加有关。还有些研究提示饮水氯化副产物对生殖有影响,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和早产以及出生缺陷;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答:定义: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何为生物标志物?试述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
答: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3.试述水俣病的成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答:概念及成因: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主要是由当地化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甲基汞废水进入水域所致。
临床表现:发音困难,肢端麻木、视野缩小,运动失调,狂躁不安等;先天性水俣病
发病机制:无机汞变成甲基汞或甲基汞排入水体;甲基汞经水生食物链进入人体,变成氯化甲基汞;吸收入血液的甲基汞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巯基结合入脑;由于甲基汞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脑组织,从而对胎儿脑组织造成广泛的损害,出生后成为先天性水俣病。
4.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哪些?
答:酚的危害有:急性酚中毒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不少酚类化合物具有
干扰作用;污染水体使水的感官形状恶化。
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多氯联苯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多氯联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干扰体内的内分泌状态,出生前接触多氯联苯可使子代的发育及出生后行为异常;多氯联苯可在母乳中浓集通过授乳影响子代;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生长发育障碍;米糠油中毒事件。
5.试述水源选择的原则?如何开展水源的选择工作?
答:水源选择的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和技术经济合理。围绕水源选择的原则开展水源的选择。
6.试述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答:住宅是人们生活、居住、学习、工作的重要环境;住宅的卫生条件与人类健康:良好的住宅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不良住宅环境不利于人体健康,住宅卫生状况可影响几代人和众多家庭成员的健康,住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7.简述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危害。
答:化学性污染物:二氧化碳的危害;烹调油烟的危害;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危害。
物理性污染物:噪声的危害;非电离辐射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物:军团菌的危害;尘螨的危害。
8.城市绿化的卫生学意义有哪些?
答: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9.目前减少氯化副产物的措施有哪些?
答:生物活性炭法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量;混凝沉淀和活性炭过滤等净化措施;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采用中途加氯法;采用其他消毒方法。
10.镉污染对人体危害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答:机制:镉损害肾小管,使其重吸收功能障碍;干扰与胶原代谢有关的酶活性,抑制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调,尿钙及尿磷增加,最终导致骨质疏松或软化。
临床表现:早期腰背痛,膝关节痛,以后遍及全身的刺痛,止痛药无效,易发骨折、骨质疏松或软化。
1.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
答:按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态环境以人为主体,由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
2.何为健康危险评价,其基本组成有哪些?
答:健康危险度评价是利用现有的某化学物质的动物实验和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环境检测等方面的资料,按一定的准则,对暴露在环境和职业的化学物质,可能对机体产生的健康效应和造成的人群健康危害,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危险度评价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3.试述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答:降水的卫生学特征;地表水的卫生学特征;地下水的卫生学特征。
4.简述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答:城市规划措施: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完善城市绿化;加强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工艺和防护措施: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5.试述制定住宅卫生要求的原则及基本卫生要求。
答:基本卫生要求:小气候适宜;采光照明良好;空气清洁卫生;环境安静整洁;卫生设施齐全。
住宅卫生研究的主要任务:研究住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对住宅的有效卫生监督;提倡和推广先进的住宅。
6.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常用指标及其相应的卫生措施有哪些?
答: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常用指标:CO2、微生物和悬浮颗粒、CO、SO2、其他评价参数。
保持居室空气清洁度卫生措施:住宅的地段选择;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选择;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合理的住宅卫生规模;采用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改进个人卫生习惯;合理使用和保养各种设施;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健全卫生法制。
7.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和种类?
答: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种类:按评价因素分为: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和综合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时间可分为回顾性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按评价的区域分为:局部的、区域的、流域的及全球的评价。
8.简述饮水硬度对健康的影响。
答: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多价阳离子数量的总和,通常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饮水硬度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饮水硬度过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皮肤刺激作用;硬水与泌尿系统结石之间的关系。
9.《环境镉污染健康危害区判定标准》规定了哪些健康危害指标及观察对象?
答:健康危害指标指标: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和尿NAG酶。
观察对象:①有明显的工业镉污染源和环境长期受到含镉工业废弃物的污染,当地饮用水、灌溉水和自产粮食、蔬菜等食品含镉量或单项或多项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含镉限量的地区为观察地区。②生活在环境镉污染区内的观察人群必须是长期居住在污染区并食用当地自产的粮食、蔬菜等主要食品的非流动居民。平均每日镉摄入量达到300μg、年龄在25~54岁的长期定居居民。
10.简述"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答:酸雨的定义;酸雨成因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向大气排放SO2和NOX气体,这些气体可被热形成的氧化剂或光化学产生的自由基氧化转变为硫酸和硝酸;预防对策:尽量选择使用低硫和低灰分的燃煤;开发新能源;改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排放SO2和NOX气体等。
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效应成因主要是CO2、CH4、氧化亚氮和含氯氟烃等温室气体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保温作用;预防对策:减少CO2、CH4、氧化亚氮和含氯氟烃等温室气体的排放。